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结束后才明白, 真正有“后劲”能考高分的, 其实是这两类学生

在内卷逐渐往低龄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家长们普遍将教育问题视为孩子成人前的头等大事,为了不让他们从起跑线上就“慢人一步”,大家争夺起有限的教育资源时,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学区房、名师补习、课后辅导轮番上阵,就是希望学生最终在高考时能够打出“happy end”的大结局。

不过,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并非所有人的预期都能够完美实现,哪怕学生都是坐在同一个屋檐下,同步接受老师的教育,但有些同学的成绩就是比自家孩子好,未来起点就是比自家孩子高。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难免有些疑问,为何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成绩不差,到了高中就直线下滑呢?

高中与初中的教学难度隔着一条“鸿沟”

说实话,能够顺利迈过5:5分流门槛的同学,即便不是班级里的佼佼者,也是在市排名中靠前的同学,本身“底子”并不薄弱,所以在家长看来,学生哪怕初入高中校门有些许不适应,成绩也不会骤然下降。

但事实上,初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属于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功能不同自然教学难度也存在差异。

在初中阶段,学生只要掌握普适性的知识即可,教学特征完全可以用“低起点、慢节奏、内容少”9个字来概括,不需要学生展现过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考能力,只要能够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成绩都不会太差。

相反,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偏向于“大跨步、快速走、台阶少”,特别是数学与物理两门学科的难度更是提高了不止一个等级,如果学生思想态度散漫,学习方式还停留在初中,就会产生“高一现象”,出现成绩断层。

另外,高中教学本就带着一丝选拔的意味,大家辛苦奋斗三年,就是为了能在高考做好前期铺垫。

但正所谓“一分一操场”,高考本身就是个相当考验临场发挥与心态的考试,大家谁也不希望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意外,只能拼了命的往前冲,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同学才能真正成为“后起之秀”呢?

高考结束以后才明白,“真学霸”主要有两种

俗话说:“小时候胖不少真的胖”,这句话放在学业上也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读书没有捷径可走,靠的就是天赋与积累,而且稍有不慎就会在一次次分流中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因此在大部分班主任眼中,真正有“后劲”能够考高分的“学霸”,其实就是这两类学生:一种是刻苦起来令人敬佩又善于总结的“实力派”,另一种则是让人普通学生绝望的“天赋派”。

前者主观能动性、自律性都比较强,在班级里厚积薄发的典型代表,他们普遍擅长总结归纳,对于考试复盘格外有热情。就像一个工程师一样,将自己房间里的“补丁”一点点地完善起来,最终形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

后者则是绝对的“天赋型”选手,不管是理解能力还是头脑运转能力都远超同龄人,似乎没有“知识递进”这一过程,哪怕边玩边学也能拥有不错的成绩。

因此他们即便在高一、高二阶段没有好好学习,也能在高三期间实现弯道超车,强得令普通学生绝望,只有望其项背的份。

冲击高考是一条“长线计划”,科学、有效复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家校互动不可或缺

15岁初入高中校门的学生,恰巧处于青春期,而学校老师作为整个班级的负责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家长起到“协同”作用,做好学生的后盾并且弥补老师在教学、生活、心态引导上的空白

只有父母切实履行起自己作为监护人的职责,才能为孩子的学习计划插上刻着“有效”两个字的竹蜻蜓,帮助他们增强夯实基础。

★为学生设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高一现象”在学生身上并不少见,入学后出现大幅度成绩滑坡也属于正常现象,只要家长与老师能够稳住心态就还有机会实现“逆袭”。

在笔者看来,与其跟同学们反复讲一些大道理,不如让他们尽早熟悉各个学习阶段的学情、考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逐步培养起正确、科学的学习习惯,一步一个脚印地达成学习目标。

如果必要时父母甚至可以做出示范,勤辅导、勤检测、勤反馈,这些都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笔者寄语

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普通人,没有天才的头脑与思维,因此在学习上更要抓住一切机会找到并完善自己的知识漏洞,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毕竟在高中阶段偷的懒,最后可能都会在高考考场上找回来,到时再想反悔就来不及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