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41岁菜贩8次考研终上岸, 花了14年时间考一个普通院校值得吗?

近日,41岁菜贩单良的故事,引发广泛关注。过去14年间,他先后8次考研,在今年4月份,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被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录取,为他这趟漫长的考研之旅,划上一个满意的句号。很多网友被单良追梦的勇气和常人难及的坚持打动,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励志故事不值得提倡,高龄考研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据媒体报道,单良对考研的坚持,源于高考失利留下的心结。他一直热爱学习,一心想学医,但两次高考的成绩不尽人意,最后只考取了大学专科。为了弥补学历低的遗憾,考研就成了单良的梦想。2006年专科毕业后,他进入南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科升本)学习,2009年专升本毕业后,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考研。但在准备过程中,家里突遭变故,父亲病重卧床不起,他是家中独子,照料的重担主要落在他的肩上。多年来,他在照顾父亲之余,还要打工挣钱,常常身心俱疲,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学习。在7次考研败北后,今年他终于成功上岸,夙愿得偿。

单良的考研成绩

可以看出,单良这一路走来,颇为艰难。因为身兼多重重任,他无法全心投入学习,只能利用照顾父亲和工作休息的间隙,背书、做题、记单词。在他的卧室里,书桌、墙上和天花板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英语句子和数学公式;在父亲的病床边,也贴满数学公式——好在喂父亲喝水的空隙看一眼。因为屡败屡战,单良至今没有成家,期间很多人劝他不要考研,好好工作,甚至对他冷嘲热讽,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说,自己就跟《士兵突击》的许三多一样,最开始基础差、底子薄,追不上别人,但他相信“是金子什么时候都能发光”,愿意趟出一条血路,让大家看看,“41岁的研究生到底行不行?”

同许三多一样,单良用非同寻常的努力,成功证明了自己。他和此前高龄考研的49岁宿管阿姨原梦园一样,给人莫大的精神鼓舞:无论何时,无论多大年龄,人都不能丧失对人生的进取之心,都不能低估自身的潜力,轻易向困难低头。但在很多网友看来,生活不是电视剧,精神上再感动,也禁不起现实的挑拨。评论区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40多岁读研出来还能找到好工作吗?高龄读研真的有必要吗?

在他们看来,如果读研纯粹是求知的驱动或为实现未竟的梦想,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但若以此作为职场晋升或美好生活的敲门砖,客观地讲,不是所有的年龄阶段都适合。单良希望毕业出来后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但目前中小学老师招聘一般都有三十五岁的年龄门槛。高校老师年龄要求相对宽松,但基本都要求博士学历。且不说是否有导师愿意带大龄博士,就算单良顺利念完博士,已是将近五十的年纪。就算有高校愿意聘用大龄新人,但面对非升即走的残酷较量,那时候的单良是不是有足够的精力和条件,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竞争呢?

所以很多网友担心,单良用十多年的努力浇筑的考研梦想,费尽千辛万苦考上的研,希望凭借高学历挣得一份稳定、体面生活的夙愿,到头来很可能沦为一场空。即便他不做老师,进入企业工作,受年龄限制,也很难有大展宏图的空间,收入可能还没卖菜时那么高。如果以出人头地、生活水平立竿见影的提升作为终点,单良可能兜兜转转一圈,最后发现自己站在原点附近。相比把人生的大好年华用于考研,当初早点放下心结,踏踏实实地干一份工作,在日积月累之中提升技能,同时不耽误娶妻生子,享受普通人的家庭欢乐,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更保险一些,更值得欲求一些?

有人说,单良孤注一掷考研,不像是经过理性权衡后的认真规划,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执念而不是执着。人证明自己的途径有很多条,为何要吊死在一棵树上,要选择一条很难走、回报遥遥无期的路呢?其实,不仅是针对单良,近些年,对于高龄考研现象,网友普遍是唱衰或劝退的姿势,觉得这里面沉没成本太高,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比起不畏艰险一心追梦的热血故事,大家更喜欢有稳当回报、性价比高的选择。在就业难的现实面前,“努力就有希望”、“有志者事竟成”这类励志语录,似乎成了过时的箴言。

的确,在现实面前,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但纯以回报的大小来论断单良努力的价值、选择的好坏,看上去蛮有说服力,但实际也是一种偏颇的思量,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论调。这种论调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同样的选择,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有些人看重的是付出得到多少回报,投入和产出能不能成正比,而也有些人看重的是“我努力过,尝试过,征服过,我坚持下来,我走到了最后”,只有经过这个过程,他才觉得没有辜负此生。所以,我们看到,在2014年教育部取消研究生考生年龄限制后,很多高龄人士加入考研大军,他们固然是为了寻求一个更高的起点,但也是为了给人生一个交代,证明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无论多大年龄,都有挑战现实的勇气。

这样的自我证明和挑战,从结果来看可能有点不值当,但对个人而言意义非凡。没有什么力量比得上,一个人心中日积月累的梦想。所以,单良的选择是不是正确,努力是不是有意义,这个答案得问他自己。无论能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的努力和选择都值得尊重。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更加开放,政府在促进机会平等方面更有作为,让所有人的逐梦之旅不受年龄、性别、身份禁锢——只要肯努力,就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重新再来的可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