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了115岁生日。近年来,同济人初心不忘,矢志奋斗,镌刻下学校在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上的一串串坚实足迹。
该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绩卓著。顶尖人才队伍不断扩充,最近的两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8位同济教授当选,当选人数位列全国前列,其中2021年的增选,5位同济教授当选,当选人数并列全国第一,创学校历史之最。近年来,还有十余位教授当选外籍院士。多位同济外籍科学家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友谊奖或上海市白玉兰奖等荣誉。同济高层次人才队伍蓬勃发展,过去5年,高层次人才增幅达175%。
近年来,同济科学研究接连获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质量全面提升。过去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00余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百项和课题23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批建设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2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以及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在复杂工程建设、工程防灾减灾、城市交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深空探测、深海研究、污染控制、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期刊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
目前,同济优势学科水平进一步提升。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设计学等学科已在多个主流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0名;新兴学科快速崛起,临床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环境与生态、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济主动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总有同济人的身影。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左右,嫦娥五号完成高难度落月。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同济大学师生的光荣,学校测绘学科为我国嫦娥三、四、五号和火星天问一号着陆悬停避障和着陆缓冲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同济还发挥全系统优势,持续助力我国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时速200公里的中速磁浮的自主研发。助力定点帮扶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脱贫“摘帽”,学校在滇西大地上书写了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在浙江黄岩成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同济样本”。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牵头建设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提供“同济模式”。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历经萌芽起步期、快速成长期、创新发展期和新发展时期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2021年总产值达564亿元,成为“智慧杨浦”的新引擎。此外,学校还在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贡献“同济智慧”。
新民晚报记者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