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送完杜少府又送唐少府, 爱送别的王勃, 成了高考考生的一大噩梦

去年高考一道名句默写“三秦”,难倒了很多考生。

答案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有的考生是突然卡壳,想不起这一句;有的是知道这一句,却偏偏写了错别字,或是阙,或是辅,或是风,或是津。

而今年全国乙卷的诗歌鉴赏又考到了王勃的送别诗,有考生戏言“爱送别的王勃,终于把我给送走了”

《白下驿饯唐少府》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先来讲讲这首诗。

诗题中的“白下驿”是一处驿亭,位于南京城东大中桥畔,唐宋时期为饯别送行之所。

唐朝另一大诗人李白也曾在此与友人相别,“驿亭三杨村,正当白下门”

而“少府”在唐朝多代指县尉。

有些人可能觉得奇怪,王勃怎么老爱跟“少府”做朋友(唐少府,杜少府)。

主要是因为“少府”也就是县尉的品级很低,大概是九品,大多数初入仕途的进士,起点就是县尉,校书郎这类的小官。

就像孟郊高中进士后,第一个官职就是溧阳尉。

说完了标题,我们再来看诗歌首联。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开头两句既写出了两人的相交之谊,也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困难处境。

“穷交”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贫贱之交,二是指患难之交。

从后一句的“昌亭旅食”来看,解释为“贫贱之交”更为恰当。

为什么这么说呢?

“昌亭”是指南昌亭,昔日韩信落魄时,曾为淮阴下乡南昌亭长门下食客。

说是“食客”,其实就是吃闲饭的,曾因此遭到亭长之妻的嫌恶。

后来多用“昌亭之客”来指代那些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者。

王勃这里引用了“昌亭”的典故,可见当时的处境并不好。

而友人唐少府虽有职位在身,但也不过是微末小官,两人算是“贫贱之交”。

接着的颔联两句“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以反问的语气,阐明了交友的道理,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在王勃看来,只要两人志同道合,又何必在乎相识的早晚呢?

再来看颈联两句,由议论转入写景。

夕阳西下,江边的楼阁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

站在江边,眺望远方,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白茫茫的烟雾。

“低”字和“隔”字用得很是巧妙,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远近高低的层次感。

当然,诗客眼中的景总是带着感情色彩,王勃这里亦是如此。

虽未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却隐隐流露出了羁旅宦游的愁绪。

而最后一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宕开一笔,开始想象分别后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

整首诗来看,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表现得自然而深刻,千年后再读,依然令人动容。

讲完这首诗,我们再说回此次的高考题目。

选择题的答案是A,从颔联“相知何用早”这一句反问可以看出,其实他们并不是早年就相识,这个选项的错误还是很明显的。

真正令考生头疼的是问答题,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何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名作,也是高考必背篇目之一。

“排遣离愁”说白了,其实就是抒情,也就是说这道题考的是两首诗的抒情方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运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的阔大胸襟与豁达情怀。

而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对友人的殷切叮嘱,同样是语出肺腑,真情流露。

而《白下驿饯唐少府》则是间接抒情,或是借用典故,或是融于景物,婉转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真情。

这道题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走进了“排遣离愁”的胡同里转不出来。

甚至有人考后戏言“我比王勃还愁”。

大概王勃自己也没想到随手写的两首送别诗,竟会在千年后成了高考考生的噩梦。

不知你们认为乙卷的诗歌鉴赏难不难?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