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这首宋词充满人文情怀, 选入语文高考, 网友表示: 这题出得有水平

之前我们讨论过全国乙卷的诗歌鉴赏,难倒了很多考生。

有人觉得是因为王勃的那首《白下驿饯唐少府》太冷门,有人认为是因为那首诗的情感不好理解,也有人觉得是题目中的“排遣离愁”误导考生。

今天我们来讲讲新高考一卷的诗歌,充满人文情怀,很多网友表示:这题出得有水平。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南宋〕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

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

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魏了翁这个词人可能大家比较陌生,其实他在文学,政治,教育,思想,甚至是军事方面皆有成就。

清朝时期,配享孔庙,足见其地位和影响力。

这首词是他应友人之邀,到南山探春游乐时所写。

标题中的“人日”就是指正月初七,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人是在第七天被创造出来的,故而便将这一天当作人的生日。

汉朝时,便有庆祝人日的风俗,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这个节日。

戴人胜、吃七宝羹、登高踏青、宴饮游乐等等。

这首词通过描写途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一幅热闹欢乐的节日风俗图,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令人向往。

词的上半阕开头便以“无边春色”四字,写尽了春日的美好。

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的愉悦之情由此可见,这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而接着一句“人情苦向南山觅”点出了此行的目的:寻春。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苦”字,不是痛苦,也不是辛苦,而是指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

虽然处处皆春色,但词人依然执着地到南山寻春,一来体现了词人对美的追求;二来也突出了词人的悠闲的心境;三来也为后文的描写张本。

那么词人在南山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村村箫鼓家家笛”,词人先从听觉角度入手,以箫声,鼓声,笛声,将节日的热闹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最后的结句“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点明了时间——正月初七,照应了标题,同时也表现了农民们对丰收的祈求。

再来看下半阕,换头一句是承接上阕的“元正七”而来。

词人并没有具体描写节日活动,只是截取了一个祖孙三代扶掖而行的镜头,便足以令人想象节日之盛大热闹。

而紧接着“商行贾坐农耕织”一句中,词人连用三个动词,描绘了一个忙碌而繁荣的画面。

古代的生意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四处行走贩卖的,也就是行商,像《琵琶行》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就是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种是坐店经营,也就是“贾”。

行商、坐贾、耕织,各司其职,各安本业,一派升平气象,这是人民的祈求,也是词人心中所愿。

最后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转入议论,富有哲理,升华了整首词的意境。

在词人看来,若能领会做人的道理,那么天天都是“人日”。

至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词人没有明言,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

整首词来看,先是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农村人日的节日风俗,富有生活气息;最后又以议论作结,充满了哲学韵味,令人赏玩不尽。

说完这首词,我们再来看此次的高考题目。

选择题,很明显错误的是A选项,前面我们就说过“苦”并不是指辛苦困难,而是表现了词人对春色的执着。

就算不懂“苦”的含义,从整首词营造的意境氛围来看,也丝毫看不出“年老体弱,此行困难”,所以这道选择题还是比较容易的。

而问答题要求考生结合诗中内容,谈谈做人的道理,其实也不难。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翁前子后孙扶掖”,体现了孝道人伦。

至于其他的,比如“人情苦向南山觅”,表现了对美的追求;“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表现了一种重视劳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比起乙卷考查“王勃如何排遣忧愁”,显然简单多了,题干明确,答案就在诗中。

很多网友觉得这道古诗鉴赏选得很有水平,不仅意境美,而且富有人生哲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不知你们怎么看这道高考题?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