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国内996太卷,但比起卷韩国才是地狱。
我们看看韩国学生有多卷?
在韩国有“四当五落”的说法,一天睡四个小时的考生会当选,睡五个小时就可能会落榜。
睡眠少是韩国学生的著名特征,根据韩国青少年政策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韩国高中生睡眠时间为6小时,远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8小时的“国际水平”。
这些韩国孩子每天“至少”要学习12个小时以上。
在学校学习7个小时之后,还要在私人补习班Hagwon学习三个小时以上,七八种包括2小时以上的家庭作业和个人学习。
补习结束后,回到家还要打开学习直播自习,周末休息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凌晨2点的韩国,多数人已经沉沉地睡去,但在网络的直播世界里,依旧充斥着喧嚣,游戏,聊天,唱歌,还有深夜放毒的吃播。
在满屏的喧嚣之中,有这么一个群体显得格外安静,他们的直播间里只有寥寥数10个观众没有人刷礼物,也没有人在弹幕里面互动,
这些主播和观众就是正在备考高考的韩国考生。
每年11月15日左右都会有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的国家机构和大型企业都会延迟一个小时上班;
全国的安保人员都在整装待发,并被分配到各个重要路口进行巡逻;
成千上万的父母涌进寺庙,他们跪拜在佛祖面前,默默祈祷一整天;
全国各地的高中门口学弟学妹们拉起横幅,并向参加高考的前辈们下跪向他们祝福,
请求前辈们一定要考上,不要再复读了,不要和他们这些后辈争抢名额了。
但即使这样韩国每年依旧有至少25%的学生需要复读。
韩国的高考不像是中国的高考,他们要在一天的时间里考完5门学科,这场长达9个小时的考试不仅仅是对学术的考验,更是一次对意念的考验。
磨到生茧的手指,昂贵的课外辅导费,每天不足5小时的睡眠对于全体韩国考生而言,在此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只为了这一天。
2020年韩国高考报名的总人数为54万,其中应届生约39万占72%,往届生也有14万占到了惊人的25%。
复读这件事对于韩国考生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因为在这个本科率高达70%以上的国家里,唯有考入名校才是唯一的出路,只可惜有很多学生没能等到曙光降临的那天。
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韩国青少年每10万人就有4.9人自杀,同比2015年上涨了16.5%。
2020年疫情来袭,韩国各企业陆续裁员,在这波失业潮带来的恐慌中,高学历的凭证成为了韩国人最后的一道防线。
韩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一看。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二战结束韩国半岛重新拿回领土主权。
1948年,大韩民国正式成立,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韩国,战后的韩国百废俱兴,别说什么工业、贸易、金融体系,就连最基本的民生都面临着很大的考验。
想要建设国家,那就需要人才。
韩国刚建国时,国内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53,在剩下的那些上过学的韩国人中也只有13%接受过新式教育,所以摆在韩国面前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再不发展教育,那么韩国迟早要跟时代脱节。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放到韩国也同样适用,1948年8月,韩国在宪法中加入了“义务教育”的规定,并在次年颁布了教育法,模仿了西方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详细制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6334”的现代化学制制度制定了,接下来就是硬件设施了。
没学校怎么办?那就盖;
没老师怎么办,硬着头皮也要招。
1961年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上台,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带领韩国实现工业化,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做到2点,
首先是要有足够多的资金盘,
其次就是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朴正熙上台后开始对国内资源进行“整合”,其实所谓的整合就是打豪绅,把国内那些个规模比较大的财团找出来,听话的就重点培养,不听话的该抓就抓,该关就关。
比如后来的三星、现代、LG等都是从那个时期发展过来的。
钱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解决人才的问题,为了弥补人才资源的劣势,朴正熙政府先后颁布了各种法案,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客观支持。
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韩国的60年代战后第1批出生的儿童陆续到达适龄入学期,并且面临升学的问题,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升学热,着实让韩国教育部很头疼,因为学校和老师就那么多,要想让所有的孩子都上高中,实在是有点难。
为了解决这公平教育的难题,韩国开始效仿西欧的一些国家推行“考试+摇号”的模式,
也就是说在韩国的中考制度中光考够分数还不够,未来到底是上高中还是去技术学校,还有50%看命。
其实韩国这么做的最终目的除了缓解升学压力外,还是想要对技术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进行分流,对社会人才的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为韩国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时代服务。
实践证明,虽然这种方式看起来有些离谱,但确实很好用。
在朴正熙对经济架构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下,韩国成功在经济全球化急速发展的70年代迎来了腾飞,创造了汉江奇迹,将这个建国初期年均收入只有不到500美元的国家,成功带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1979年朴正熙遇刺,新任韩国总统全斗焕上任,留给他的是一大堆烂摊子,随着前20年国内经济的飞速增长,韩国的社会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在教育领域这种矛盾尤为激烈。
理由也很简单,汉江奇迹是怎么来的?
说白了资本家只出了钱,但最后出力的还是那些底层的工人,先不谈收入问题,至少在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上也就是教育这一方面,工人的子女理应受到平等的教育。
可在韩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教师出现,而且逐渐形成了价格分明的市场等级,
家庭教师的优厚待遇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加入家庭教师的行列,导致公立教学团队质量进一步下降,将教育水平逐渐拉向两个极端。
有钱人可以请更贵、更优秀的家庭教师来为孩子1对1辅导,这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
为了获得选民的认可,全斗焕上任后发动了著名的“730教育改革”,
核心内容包括3点,
大学持续扩招,延长职业教育学年,严厉打击课外辅导。
1981年在教育改革的趁热打铁下《教育税法》同步推出,提高了政府对公共教育资金的投入。
与此同时随着宪法的修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正式提出,并把教育列为了韩国的四大国策之一。
对教育市场的监管加上公共教育资金的追加投入,让韩国的教育矛盾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缓和,但依然无法实现教育平等,但随着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至少成功实现了教育覆盖。
90年代韩国的教育迎来了黄金时期,韩国高校入学率开始飙升,大学的入学率可达70%以上。
虽然整体的国民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发达、文明也成为了新一代韩国人身上的标签,
但对于那些韩国考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压力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大学生越来越多意味着普通的大学文凭再也没有了竞争力,
想要在诸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就只能削尖的脑袋,像那个终极目标发起进攻“SKY”,所谓的“SKY”指的是韩国最顶尖的三所学府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将这三所学校名称的首字母拼在一起就组成了“SKY”这个单词,也就是韩国人常说的天空之城。
韩国历任总统金泳三、李明博以及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都毕业于“SKY”。
除了政界以外,商界的精英人士亦是如此,根据韩国企业经营评价机构CEOscore给出的数据显示,
韩国排名前500的大企业中有50.5%的CEO毕业于“SKY”。
韩国作为一个辈分文化和圈层文化盛行的国家,考入“SKY”就相当于拿到了进入那座天空之城的门票。
换言之如果以几分的差距落榜去了其他学校,那么未来迎接的将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但韩国的高考制度真的公平吗?
在韩国考生的圈子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想要上sky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还要靠爸爸的财富妈妈的信息”
而这句话对应的就是韩国高考的招生自主化模式,
每年11月下旬考生的分数拿到以后,根据自己的分数,考生可以选择三所大学进行填报,然后在次年的1~2月份参加各所大学自主出题的复试。
这里的复试才是让考生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前面我们提到了韩国是一个讲究辈分玩圈层的国家,所以处于上流社会的基因人士们总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拿到一些内幕消息,比如考试的方向或者面试的重点,而想要拿到这些信息需要的就是爸爸的身份地位以及妈妈的社交能力。
2011年根据首尔开发研究院给出的数据显示,首尔地区每1万名高中生里能够考入首尔大学的有94.9人,其他地区平均只有37.4人,所以从这种种数据来看,韩国的高考真的公平吗?
天空之城太美丽,人人都想挤破头住进去分一杯羹,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用加倍于他人的努力学习是他们仅有的拿到那张入场券的方式,
但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忽略了入场券终究是入场券,天空之城真正的话事人依旧是那些精英人士。
所以当那些普通的学生真正迈入天空之城后,其实会发现真正左右社会地位的是资历、人脉、资源,至于千辛万苦得来的学历倒变成次要的了,当然这里并不是在提倡学习无用论,而是韩国教育在如此高强度的内卷之下过度教育成为了韩国教育体系中最大的问题。
如果同样的题目反复练习了多次,那学生们拼的就不再是运用和理解能力,而是套板能力和记忆能力。
如果所有的考生都在这样的模式下不断内卷,那么伴随着内卷提高的不再是个人能力,而是不断攀升的分数线。
其实说到底这还是韩国日趋严峻的阶级分化所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加才是导致阶级矛盾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
如今韩国的十大财阀每年的总产值可占据整个韩国30%以上的GDP,寡头和垄断带来的必然是资本盲目的逐利性。
根据OCED数据显示韩国2020年的高等教育覆盖率达到了50.7%远高于平均数值的38.6%,
从数据上来看,其实韩国的教育覆盖率已经做得很优秀了,但过度教育现象的存在。让太多的年轻人在学习中进入了边际递减的状态,跟自己疯狂较劲,好不容易寒窗苦读取得文凭,却又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这到底是不是一种本末倒置,
恐怕很难有人说清楚,而所谓的公平又是否是一种错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