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于我而言,好像是上辈子的事了。大方暴露年龄,我33岁,你看,挺远的吧。
高考完了,学生们除了为“脱离苦海”狂欢,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他们还将做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人生大事。
选什么专业呢?这是个好问题。
象牙塔外,随着各大公司纷纷裁员、降薪,一边又有超过1000万的应届生找工作,还有硕士、博士扎堆,为一个基层公务员编制挤破了脑袋,这日子真是一言难尽。
特别是一些互联网的朋友,享受过高增长的红利期,人到中年,突然才发现,事业也不是永远上升趋势的,猛得杀个回马枪,让人措手不及,背着房贷、车贷,养着父母孩子,感觉岌岌可危,快要破产。
接着要去做什么呢?这是个好问题。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跑出的几个黑马职业,芯片研发、新能源、核酸检测等等,大赚特赚,升职加薪不在话下,让人羡慕不已。
他们开始调侃,今天吃的苦,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子里进的水。
世界真是个轮回,没想到踏入社会,数年摸爬滚打后,这两拨人再次相遇,面对的竟然是同一件事。
我们选什么专业,才能让未来的路可以走得更宽些?
二
在选专业的这条路上,绝大部分的中国父母成为了中坚力量,然而要押对宝太难了。
最开始的时候,什么火,他们就鼓励孩子报什么专业。各大院校也鼎力支持,大力扩招热门专业。
第二代的父母发现了bug,毕业出来工作时,至少已经是四年以后了。四年以后,这个行业是否稀缺打个问号,再加上一大波的供给流入市场,也并非利好。
如果避开最热门,从国家政策方针上,推理四年后什么行业会崛起,再来选择呢?
理想是很丰满的,如果真有人能做到,请一定要介绍给我认识,我要跟着他买股票,绝对能暴富。
如果这样也很难行得通,那选冷门专业呢?
这“炒股水平”比上一个还高呢,冷门在几年后反转是“黑天鹅事件”,大概率冷的会一直冷下去。
咱们大方点,读完大学最终还是要出来赚钱的,这没啥不好意思的。谁不想有一个又体面又多金的工作呢?
专业没“钱途”,着实有点伤。
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了更全面的信息来源,可以轻松获取,无数过来人在网上分享的经验。
但结果你却会发现,都像约定好似的。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这个句式多功能万用,可以套入一切专业……
如果你来问我好不好怎么样,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实力劝退。
哎,问了个寂寞。
其实不难理解,有哪份工作是轻松容易的呢?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你卷我来我卷你。说的人未必不是掏心窝子的真话,可并不适用所有人。
甚至,选专业已经成了一门成熟的暴利生意。从几百块、几千块到上万块的都有,提供一对一填报志愿、学业规划咨询。
但良莠不齐,容易被坑。
三
在面对这种掺杂太多因素、时间跨度较长的不确定问题上,搞投资的人是最有经验的。
在今年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91岁的巴菲特和98岁的芒格,接受了长达5个半小时问答。
即使面对着严峻的疫情风险,仍有4万多人,从世界各地赶来现场,为的是有机会一睹这两位经历了投资界几近一个世纪风云变化的老人家,获得哪怕一言半语也相当宝贵的人生智慧。
全球的网民也通过转播,参与这场盛事。
其中有一位现场观众提问,大意是当下投资环境不好,市场动荡,未来不明,到底做什么投资才能抵御通胀、规避风险、更加长久?
巴菲特的回答是“投资自己”,这四个字挺鸡汤的,但却是朴实无华。属于自己的、别人拿不走的能力,不管世道多艰难,总能在社会上找到买方,有口饭吃,永远不怕通胀。
新东方的英语老师们,正是如此。
哪怕在一个赛道上遭遇了灭顶之灾,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高情商、多年讲师生涯锻炼出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永远都是值钱的。
杀入“直播带货”,降维打击,一下子出圈了。5天涨粉500万,搅动了直播带货的生态,改变了格局。
进了东方甄选的直播间,观众们才知道原来带货还可以这样的,再也无法忍受说来说去就是“这个很好,买买买”干巴巴的直播。
一波又一波去看“兵马俑董老师”们的观众,表示很上头,“付费学英语,还白送东西”。
曾经“网红主播来钱快”的印象,让许多年轻人趋之若鹜,读书有什么用,不如做主播。
而现在就如段子一样。
明明白白地让所有人感慨,读书真有用。
新东方的双语主播,一场直播销售额就达到了2-3千万,招聘贴上给这一岗位开出的月薪高达4-5万。
这就是“选什么专业,才能让未来的路走得更宽”的最佳答案。
四
发掘个人的优势和特点,并向着这个方向拓展,让它成为“硬通货”。在整个人生的维度上来看,远比读什么专业重要。
根据网络上,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本科毕业后半年内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占到70%,随着工作年限变长,这一比例还在下降。
这个数据比较笼统,不同的专业情况也不一样,比如医学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就显著高于平均。
就我们个人的体验来看,毕业后同学里面不从事本专业的现象并不稀奇。往往过个几年一聚头,一半以上都没做本专业了。
这说明许多工作并不受限于大学学什么专业,而和个人特质和工作经验有关。
当然,要往高精尖走,学校非常重要,专业非常重要。不过,咱们大多数人都不会走上科研以及一些门槛较高的专业技能岗,就不用在此讨论了。而那些一早就有志向在某一领域勇攀高峰的人,考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一点都不纠结也不困惑。
混迹职场多年后,你会发现工作满意度高的人,往往从事的是和自己非常匹配的工作,个人特质和擅长的部分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与其说是找到了适合的位置,不如说是找到了“大小通吃”的路。能够明确识别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并且可以实现迁移,换个行业也能顺势做出成绩。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放眼当下怎样开始呢?
第一,放弃走捷径搭快车的想法。外面的诱惑总是很多,今天这个风口,明天那个稀缺。
但那些实现了“长期主义”的人,并不是因为风口而火,而是自身的积累恰好遇到了时代的机遇被放大。
如果把目光总是聚焦在热度与行情上,它会占据你的心智,干扰你的成长,从而错失沉淀的机会。看似每天忙忙碌碌,实则浮于表面。
第二,从生活点滴中去感知。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优势是什么,有什么天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不需要你是No1,只要比别人好那么一点点,或者做同样的事,你总是轻松一点点。它一直都隐藏在你的生活体验中。
比如中学时我有个同学,只要是他组织约同学出来玩,总能成行,人基本都到齐了。但是其他人来组织,就没有那么顺利。这就是他的天赋,到一个“组织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岗位上,大概率比别人更出色。
我兜兜转转了几十年,最后进入到“金融+内容+媒体”行业,才找到了最适合我的地方。其实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早就埋下了线索。比如我从小对钱感兴趣,买袋洗衣粉我也会计算怎样使金钱利用率最高,也会花时间研究怎么用钱来赚钱,写作文经常得满分。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对金融感兴趣,但什么是真正的适合,要区别其实很简单,我看完一份研报能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完成任务,不需要别人来驱动。你是这样的吗?
认真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体验,答案就在那里。
最后,如果对“上大学”还有什么建议,我想说,尽可能去大城市。那里的确很卷,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但比起一辈子的机会和发展,真的不算什么。学校多,实习机会也多,早点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方向。
如果你已经了解了自己,再加上一个匹配的专业,double看好你哦。
最坏的,是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最好的,也是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未知的可能,终会将机会推到你面前,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