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学历女生越来越多,我们总有一个错觉,那就是男女出生比例女多男少?
事实上,我们追根溯源到男女出生比例上,明显男婴略比女婴高,幼儿园里的男女比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来,也是男多女少。
可是,到了重点高中学校里,很明显就是女生多男生少,平时黑压压的一大片,估计区别不明显。
可到了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颁奖台上,放眼望去基本上都是男女比例37或46开,即便是物理班,也是女生顶起了半边天。
不过,在重点高中以下的普通高中学校里,男女生比例差不多势均力敌。也许家有儿子的家长们也没有想到,宁愿孩子读最差的高中,也不让孩子读中职,最后却输在男女比例上。
今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成绩一片叫好,平均比都提高了几十分,有些地方550分读不了普高。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这次中考能上普高线的中考生中,女生占了约70%,为原本就“阴盛阳衰”或者男女比例相当的高中,更加增添了女性的柔美。
中考,作为人才选拔机制之一,又是考生的人生第一个重大转折点,不仅要考虑到高中生源的问题,还要照顾一下男女比例。
虽然如果男女平等时代,女性也能顶起半边天,但考虑到性别带来的身体差异、思维差异等,高学历女生人数压过男生,从构建人才机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女性比较感性。
近些年来,人们对普职比大体相当的中考升学机制,就提到对“晚熟”的男生有点不公平。晚熟的男生还没有明白中考意味着什么,就被强制分流去了中职教育。
不是说中职教育不好,但与普高相比,不管教育环境、成长环境、交友圈子,还是未来发展前途,从大体上来说还是相差不止一点点。
我们都知道中小学所学的知识点,主要以背诵、记忆为主,在人脑结构的性别差异上来说,明显偏向于女生,这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在中小学生的学业中,出现的女强男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加上同龄的男女生相比,女生大脑发育更快些,思想更成熟些,也就是说更早懂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做什么如何去做。
在人生第一个分叉路口,女生会全力以赴地为自己的将来去奋斗。而晚熟的男生,或许走进了中考考场都会认为这样的选拔考试无所谓。
那些豪言壮志让他们认为不读高中也同样有出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涯何处无芳草,墙上秋千墙外道。天大地大,自己最大,明天的事交给明天,眼下过好每一天。
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里,这部分晚熟的中考生,确实会输在人生第一个转折点上。他们思维活跃,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对学习也是一样的,不喜欢啃课本,不喜欢刷基础题。
偏偏今年的中考考题,全国各地都普遍性偏向简单、容易。所以,女生大概率考得好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女生爱“死记硬背”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勤奋努力的她们对书本上的知识几乎做到耳熟能详,对于中考难度接近结业类的标准,拿个达优的中考成绩,还真不是什么难题。
从目前整个中小学教育资源看来,女生强男生弱的现象渐渐成了普遍性的存在。不仅班干部是如此,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男女比例也是女生多男生少。
本以为到了高中,随着知识点难度加大又知识系统跨度又大,男生的理性思维可以有机会发挥。可是,对于那些晚熟的孩子来说,根本就没有机会了。
上午有个群里分享了一则消息,某大学为了立德树人,准备将女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妇女发展道路上来。具体什么原因、动机,主要是因为当下有些女性在网络上、公众平台表现得有点女quan、强悍。
孩子接受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是女老师为主。幼儿园里就不必说了,清一色的娘子军,在中小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占了大多数,男性教师相当于万花丛中一点绿。
这样的教师团队给孩子成长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目前还没有科学验证。反正女生越来越强势,男生越来越“伪娘”,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气。
我想这跟孩子的成长环境应该有很大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常常缺席或者只是个摆设,基本上都是妈妈说了算。
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对女儿通常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你”;对儿子便是缺少阳刚之气,多了女性的温柔。
在学校教育中,通常中小学里的主班副班都是女老师,再优秀的女老师都有女人感性的一面,情绪化的一面,很多时候身教重于言传,学习以老师为榜样再正常不过的事。
写在最后:
虽然学校的实际就读人数看不出明显的“阴盛阳衰”,但多位校长坦言,单就中考而言,确实是女生更占优势,因此学校在自招推优时,适当向男生倾斜,进行男女生比例的均衡。
不管怎么说,男女比例平衡才是良性发展,如何保证男女生都能够通过合适的方式脱颖而出,这个问题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