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中考五五分流, 孩子文化成绩平平, 你会让孩子上职高吗?

条条大道通罗马。

就是有的路好走点,有的路荆棘比较多些,最省劲的方式还是一路读书,就业,然后自己要是有能力,就自己干点啥。但是,孩子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是狮子,他就适合在草原上捕猎;有的孩子是猴子,就适合在树上跳来跳去;有的孩子是蛇,就是能在荆棘丛中顺利地窜来窜去;有的孩子是雄鹰,适合在蓝天翱翔;有的孩子是麻雀,只能在屋檐下呆着。但是,每一个孩子最后都会找到适合他的生存之道的,不必苛求。

没有几个孩子是一直不能养活自己的,没必要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本身对学习文化知识就没有兴趣,却对画画非常入迷,那就是让他去画画吧,说不定还能成为艺术家哪。如果孩子对文化艺术都不感兴趣,却对修修补补感兴趣,没准他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修理工。无论哪条路,走好了,都能养家糊口。我们作为家长的,有时候是自己过于焦虑了,甚至是刻意去接受那些焦虑贩卖者兜售给自己的焦虑。

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请问这个线在哪?是不是大家都从这个线出发?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却忽悠了一大批自身就比较焦虑的家长。有些孩子天生的就喜欢学习,我外甥,从三四岁就整天缠着你给他讲故事,自己拿着故事书找你,一个故事能听到自己会简单叙述。而和他差不多大的我侄儿,从小就是不喜欢读书,每天给他讲故事,他小手摆得跟杨叶似的,嘴里叫着“不要不要不要……”。

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看都还行。我外甥专业水准很高,我侄儿社会能力很强。读职高,也挺好!我一个侄儿读的就是职高,学修车,我看也不错。我们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比孩子聪明,经验丰富,非要让孩子按自己划定的路线成长,他一旦走了另外一条道,自己就在那里焦虑,甚至与孩子发生冲突,大可不必。

想尽一切办法读高中,再给孩子一次求学上进的机会,哪怕最后高考考上的是大专。

有没有其他的普通高中可以上,实际上有的人在城里面分数线只能够上职业高中,但是如果愿意回到乡下还是能够上普通高中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回到乡下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的话,可能才会选择职业高中不管说现在多少人站出来吹职业高中,现实就是三五年之内,职业高中是不可能有太太大的改变的,你自己去看一下职业高中,职业高中就是普通高中的后备队是更差一点的选择。

这并不是两条路,因为他们最终都是通向大学,所以说职业高中肯定不会是家长的首选。人嘛就是这样,谁都知道发展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呀,这里面肯定是需要很多的垫脚石,需要很多人的付出牺牲,没有人会希望这个牺牲落在自己头上,至少在现在我看不出来职业高中有改变的趋势。能上普通高中就尽量上普通高中,实在没有一所普通高中的话。

那就只能去选职业高中了,因为职业高中说实在的,真的风气非常的不好,你自己想一想吧,十六七岁的孩子都还是未成年,职业高中就是基本和社会已经接轨了。孩子需要高中这个学段的历练,更需要去正规高校去学习。这样才有一个比较大的环境来约束他和影响他,让他的求学路乃至人生道路少些差错和风险。考上大专,证明他起码还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他就有希望专升本或者考研。

所以读高中,想尽办法去读高中。当然,既然是五五分了,看起来就被堵死高速路了。其实不然,漏洞还有,办法还有,可以去县城读高中,可以去办外县学籍,可以在私立高中或者教育机构办中专学籍、学高中课程、参加对口升学。退而求其次是去中职的对口升学班(中职里的高考班)。而直接读中专和技校的就业班,孩子容易玩手机,打游戏,搞对象。

这些学校大多是住校制,失去家长约束的孩子和一群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个别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初二初三阶段发生扭曲的人在一起,堕落和厌学的风险明显增大。所以,在初中阶段,给孩子努力补课,努力考高中。考不上时,就去外县,就去买学籍,就去读高考升学班,给孩子再续一次命。孩子总有后悔的时候和后悔的时候,但是家长不能去尝试后悔。

大话谁都会说,但现实选择都很诚实。

中考“五五分流”时,我们村的家长(奶奶妈妈辈)坐在一起“夸天”时就聊过。老一辈的人很简单,说看孩子的造化,不行就上职校,长到成年就去打工。年轻的母亲们很坚决,表示就是打也要把孩子打到大学。这些年轻的母亲就是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一直打到现在,还在打工。然后结婚生子,继续打工。基本上算是吃够了没有上学的苦。年轻一辈对学历认识很深,没有这个东西,你就一直游走于社会边缘,永远的打工仔。

可能在进工厂时还要选择不交社保,因为她们也知道在一个工厂待不了多长时间,等换工厂时,这社保迁走迁入,都是一笔相当大的成本,还不如不交。服务员,导购员等等,完全是体力劳动,钱少事多,年纪大了别人还不要你。每天五点起床,下午十点下班。

为了多挣钱,选择过年继续上班,拿多倍工资,等等。而且这种工手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就好像一台机器,结果只有一个坏掉,扔了。她们吃过社会的苦,才会选择逼孩子上大学,这应该是她们对孩子不多的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