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满分作文的学生, 参加古代科举会中状元吗? 大概率会名落孙山

最近一些年,在高考作文中,开始流行起一股“崇文尚古”之风。不管你写的东西有没有深意,只要你写得够“雅”、够古,最好是让绝大部分人都看不懂,那便是好文章。

这些年公布的一些高考满分作文,很多都是剑走偏锋的奇文、怪文。

一、总结了一下,这些奇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首先要写得晦涩难懂。文章选词用字方面,要尽可能地选择生僻字,或古体字,词也要用日常生活中极难见到的怪词。普通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俗字、俗词则坚决不可用。

有位学生,一篇作文中有30多个字阅卷老师都不认识,最后由一位古文献专家,用四页纸写了2000多字的注释,才让普通人勉强能读明白。

这还不算最厉害的,其实高考满分作文的天花板,便是甲骨文。

大才子黄蛉,高考时通篇用甲骨文写作,虽然没有满分,而且只得了6分,其高考总分也没有达到本科线,但他依然能凭此一文,成功引起了国内不少高校的注意,最终被985重点大学录取,也算是殊途同归了。

为了培养怪才黄蛉,四川大学还专门请来了已经退休的古文字专家何崝教授来对他进行一对一教学,这是何等难得的殊荣啊。

但结果呢,在教了几个月之后,何崝教授便感觉此生过于浮夸,靠不住,无心继续任教,向大学提交了辞呈,弃他而去。而怪才黄蛉,则被迫转入了历史学院学习,也算不错了。

甲骨文呢,肯定算是高考怪文界的天花板了,假如作文是用汉语的文字写成的,那这个就算是顶天的了,没法再超越了。

如果再想难一点,就只能由考生自己去创造出一套文字出来了,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懂。这样的话,考生用自创的文字写完作文之后,还要再加几页附录,来对他的文字进行注释。

(2)至于文体,当然也不能落于俗套。文言文、诗歌,那是最好的。其实“文言文”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种文体,但此处姑且借用这种说法。说到诗歌呢,现代诗是不容易出彩的,最好是古体诗,通篇骈体,或排律,则是比较容易显示出“文采”的。

(3)第三个要诀,那就是要多用典。但用典也是有讲究的,首先我们普通人所熟知的、烂大街的一些典故肯定是用不得的,比如爱迪生、子曰、司马光、曹冲称象之类的,是坚决不能用的,为啥?因为这些大家一看就懂啊,没有什么深意,显示不出作者的水平。

用典最好是用外国的,而且要用普通人所不知道的,甚至查都不知道去哪里查的典故。这样文章的境界一下子就起来了,你想去批驳,都无法验证其理论的真伪。

一大帮子本科、硕士、博士的学者,你说自己连个高中生的文章都看不懂,说出来不让人笑话吗?所以,即使不懂,也不能说。只能佯装高深地点头道:“妙,此乃好文!”

像大作《生活在树上》,有人说这就是一篇哲理名言的大串烧。

(4)第四个要诀,便是辞藻一定要华丽,要极尽堆砌、浮夸之能事。整篇文字要美得足以闪瞎阅卷老师的眼睛,让老师都自愧不如,让他感叹自己从教几十年,都没有积累下如此众多的华丽辞藻,要让他对作者的博学佩服得五体投地。面对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华丽绝篇,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但是,如果细究某些辞藻华丽的作文,感觉其语言美则美矣,但全篇到底说了个啥意思,却很难看明白。如果勉强看明白了,才发现某些作者通篇在讲的,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浅显的大道理,只不过是用貌似高深的语言,把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地来回说。洋洋洒洒数百言,皆是空洞无物的废话。可谓满篇荒唐言,一把废纸堆。

这样的作文,其实可以换一个更恰当的名字,叫作“好词佳句摘抄本”或者“生字怪词异言集”,是不是更妥帖些?

二、怪文为何得高分

那么,为什么这些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作文,往往会得高分呢?有些老师可能是出于爱才之心,怕埋没了人才、误人子弟吧。

而某位写出这样怪文的学生曾说,他就是为了能够剑走偏锋,来博一把。

他们为什么不会好好说话,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文字来写呢?难道他们的文章写出来不是给人看的?估计是因为那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文采和水平吧。但据我分析,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用大白话,根本就写不出好文章来,所以只能靠投机弄巧。

万一押宝押中了呢?那便一文成名天下知了。但这些高才自成名后,几乎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第二篇惊世骇俗的“高作”问世。难道是江郎才尽了?很可能确实是才尽,而他们可能真的就只有那么一点点的才。

敲门砖用完后,为何其才气不具有可持续性呢?因为他的“才气”,是使尽了吃奶的力气,才挤出来的。再多了可就不行了,再多说几句,恐怕就要露馅了。

一篇作文,连专家学者都要到处查阅资料好几天才能弄明白,那些在生活中不可能用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三、那些用甲骨文、文言文、排律写出来的文章,其水平究竟如何?

甲骨文,我们现在发现的主要是殷商时期的文字,目前已知的甲骨文有5000余字,但真正能够正确识读、知道其确切含义的,只有约1800字。

而且,甲骨文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套成熟文字的形成,最起码也要几千年时间。就拿甲骨文来说,一些字有几十种不同的写法,不知道黄蛉同学文中所运用的某些甲骨文,是5000年前的写法呢,还是6000年前的写法,或者是8000年前的?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某个甲骨文的意义,和古代并不一定能对应的严丝合缝。

不知道黄同学写的甲骨文,如果放在商朝,那时的人能不能看得懂。如果他用甲骨文给纣王写一个奏本,不知道会有啥样的结果。

一些文言文大作呢,里面存在着大量古今混用的写法,很多现代的词汇混杂在古语中,虽然字是一样的,但很多字的古义和今义是有差别的。这样的满分文言文作文,如果拿到古代的科场中,能考中状元吗?我想大概率是会名落孙山的。估计遇见这样的文章,考场的阅卷官员很可能会将之扔进垃圾堆,怒道:“什么GP不通的文章!”

那些古诗,什么排律之类文章的作者,如果在古代能跟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人同堂参加考试,也不知道谁能考过谁。

很多所谓的偏才、怪才,充其量也就是些五六岁便能“指物作诗立就”的仲永之才。

孔乙己竟然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果然了得,厉害厉害!

高考作文中,此种哗众取宠、投机弄巧之风绝不可长。这只不过是在钻牛角尖而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