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校有多喜欢竞赛生? 看了录取数据, 你就知道差距在哪里

网上关于竞赛保送生和普通高考生孰强孰弱的争论一直从未停止过。

从学校录取成绩来看,肯定是普通高考生的录取分数更高。而竞赛生通常都是通过一定的加分或者直接被保送到自己裸分难以被录取的学校。

我们从高校的招生类别中也可以看到高校都在积极寻求符合学校特色的招生方式。以清北为例,2022年北京大学的主流招生类别有10种,其中竞赛生在强基计划、数学英才班、竞赛类保送生、物理卓越计划等招生通道中都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022年清华大学的主流招生通道主要有11种,其中适合竞赛生的通道有强基计划、竞赛保送生、数学领军计划、数学英才班等。

从这几个通道的招生人数比例来看,清华和北大这两所顶尖的大学对竞赛生的意向度还是很高的。

而且相比于2021年,这个数据是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未来这个比例可能还会不断增加。

那为什么高校会这么喜欢竞赛生呢?这就不得不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明了。

小学、初中、高中属于基础的素质教育,即使高中开始了文理分科,但是学生们所要学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

比如在实行3+1+2的新高考地区,一个学生至少要学6个科目。如果学生的选科是物化生的话,那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就要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科目的成绩。

作为一个普通高中生,如果想通过高考进入顶尖名校的话,六门科目是一定不能存在短板的,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更加全面。

而竞赛生因为专注某一学科特长的发展,使得花在其他学科的时间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竞赛生大部分都存在偏科等现象,所以在参加高考的时候,六门课的总分会比同层次的高考生差一截。

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因为大学专业的不同,课程设置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很多理工科专业都是不设置语文课的,英语课也仅安排在大一大二的课程中,而这些通识课所占的学分比例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清华大学的物理学专业为例,本科培养总学分为170分,其中外语、思修等公共基础课程合计26个学分,文化素质课13个学分,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类课程25个学分,而专业相关课程占比最多,高达61学分,剩下的学分也都是科研训练、论文训练、实践等,合计45学分。

而这都是竞赛生的特长,如果说凭高考裸分进入清北的高考生是素质全面,没有短板的学霸的话,那竞赛生就是有一特长的学神,他可能有很多短板,但是一定有一方面特长,而在这个特长的方向上是可以碾压一众学霸的。

因为大学专业划分的原因,竞赛生丢掉了曾经的短板,用自己的特长和高考生来竞争,肯定是有巨大优势的。

而且竞赛生在自己竞赛科目的学习难度上是远大于普通高考生的,进入大学,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

同层次的高考生即使本身学习天赋十分优秀,但是进入大学之后都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而等他们慢慢适应了专业课的学习节奏之后,往往已经到了大三了,开始准备保研考研了,而竞赛生们已经在大一大二的时候继续参加了各种科技项目的竞赛,并且开始尝试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

所以即使能力相当,但是竞赛生也会因为适应较快,而占尽先机。所以通过竞赛保送进入高校的学生往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以科研和学术为主,而普通高考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全面,未来的就业面、发展方向相对更广。

虽然竞赛生在高校的优势十分明显,但能通过竞赛保送的学生每年都是凤毛麟角,还有大部分学生因为把精力都花在竞赛上面,导致文化课成绩下滑,高考成绩不理想的。

凡是可以通过竞赛加分或者保送的竞赛生都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学会合理规划各科的学习时间,这到了高校也是一个优势,但是还有许多竞赛生在竞赛成绩不够出色的同时还耽误了高考,这是十分可惜。

所以即使竞赛生备受高校欢迎,但是并不适合每个人,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升学路径和方式时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优势。

初中就能上大学?9大“少年班”,许多人不知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