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现在网上传出一种声音说, 清华、北大是为美国等国培养人才的中国高校?

☝现在网上传出一种声音说,清华、北大是为美国等国培养人才的中国高校?台积电发出嘲讽:在美国,各行各业的高层基本都有华裔的身影

当代大学生对学历的追求越来越高,从考研的人数就能看出来,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45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二战三战的考生。

即使上岸率越来越小,大学生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考研,毕业找工作研究生学历比本科学历更吃香,除了考研的人数多,出国的学生人数也在增加。

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名校学生出国留学的比例降低了,如果没有疫情,出国人数或许会持续增长。

高端人才出国深造之后,有很大一部分人会留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导致我国高端人才流失严重,所谓的高端人才指的是是拥有高学历和超强专业能力的人才,以清华、北大这类985院校毕业生为首。

越是好的学校中学生出国留学的比例越高,清北选择出国深造的毕业生占比曾一度超过了一半,近两年倒是有所好转,不过依旧让人惋惜,毕竟清北学子聚集了我国各省市最优质的生源。

有在美国的学生吐槽,好像留了个假学,因为班级里超过一半都是中国人,本想趁着留学好好练习英语口语,万万没想到在国外留学跟同学沟通还是说中文,让人哭笑不得。

连华为总裁任正非都感慨,在国外采办发现很多高新科技产品都是中国人造的,应该让中国的鸡回来下蛋。

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可也不能因为高材生选择留在国外工作就说他们“崇洋媚外”,人都是自私的,为个人利益考虑并没有错,有的高材生最开始是抱着建设祖国的想法回国发展,可在国内工作几年后又出国的也不少。

北大数学才子三句话道出原因,直白又现实

许晨阳就是其中之一,徐晨阳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又去到世界名校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他被称为是不可多得的数学人才,但可惜的是他最终选择了去国外发展。

国外进修结束后他本来是选择回国的,进入了北大执教,也为科研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在北大工作6年后他选择了辞职去美国,面对大家的质疑,他三句话道出原因,直白又现实。

他说:当前国内的学术造假问题很严重、学术风气很浮躁、数学界过于讲究论资排辈。

相信这也是很多高端科研人才不留在国内的原因,大家只会指责他们不为祖国做贡献,却不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心酸处境,确实国外的环境更适合他们发展。

原因一:国外科研氛围更好。近年来高校没少传出学术造假等问题,国内的环境对年轻人才也不是很友好,年轻毕业生争取不到机会,也就无法进步,无法创造价值。

无尽的考核、评估、填表等等也让科研人员身心俱疲,国外的环境更适合只想专心做研究的科研人才,所以很多高材生回国之后又再次选择出国。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北大的韦神韦东奕就更喜欢待在国内,他自认为英语水平不是很好,出国可能无法适应,选择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因人而异的。

原因二:国外待遇更高。俗话说得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部分人读书就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如果国外能给毕业生开出的条件更优渥,留在国外也是合情合理的。

不得不承认,国内能提供给这些高材生的平台、资源以及待遇有限,特别是在刚毕业的阶段,国外的起薪更高,在国内可能要熬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那样的标准。

不过也要看人,想要在国外拿到高薪资,能力一定要强,毕业生不要觉得谁都能拿到高薪,其实如果足够优秀,在哪里都能有很好的发展。

原因三:适应了国外的生活。这几年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也比较大,连清北的毕业生都开始去当老师、考公了,很多高薪的工作节奏都比较快,而一些西方国家是很慢节奏的。

有的高材生留在国外完全是因为个人观念,只是更喜欢国外的生活模式,回国之后不适应。

总而言之,高端人才出国深造并没有错,毕业后选择留在国外还是回国也都是他们的选择,外人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们。

很多人也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希望未来社会的风气能越来越好,教育发展会越来越积极,科研人员的待遇不断提升,会有更多的高端人才愿意建设祖国。

客观来说,我国的发展已经非常迅速了,上个世纪还在被其他国家侵略的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奋起直追,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才能完成的成就。

现在,正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候,要想赢得未来国际上的竞争,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发展基础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只有顶级科技人才,才能担负起从源头上赶超国外科技的重任,并且逐步取得领先优势

不过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数理化人才太过于稀少,中国目前拥有的顶尖数理化者不足世界的1%。所以才会有杨振宁所说的千辛万苦造出来,却没人会用,不过是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好在最近几年,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国家教育层面开始有所改善,教育部加大了小学初中对物理化学的比重。在央视《第一时间》节目中,就提到了对于培养孩子理科思维的重要性,还推荐了一本特别适合孩子的启蒙教育书籍《这就是物理》。这套书目前也被清华附小列为“课外必读书目”。

《这就是物理》这套图书,非常适合13岁以下的孩子观看,因为这套书从头到尾看不到一个物理公式,采用的是漫画的形式,却可以把初中、高中85%的物理知识点都归纳进去,让孩子在视觉上了解物理的规律和变化,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还能把知识学到。

孩子并不是不喜欢物理,而是缺乏对这方面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慢慢开发理科思维,主动去了解学习。

孩子们抵触的不是知识,而是枯燥的课本,这套书用漫画包装科学,锻炼孩子的科学思维,与其让孩子迷恋动画片、游戏,还不如给孩子一套好看的物理启蒙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