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每年都会引发大量关注,而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到底是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每年都会成为热门话题,从笔者个人来看,专业的重要程度肯定超越了学校,但并不是说学校就不重要了,我们在志愿填报的实践过程中,最终注重的都是“学校+专业”的双重平衡,寻找两个因子之间的最适合的平衡点。
记得有985高校校长在提及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也是学校最重要,因为越好的学校,越能给学生带来一个较好的学习平台,这一点不能否定,但笔者却不敢苟同这位校长的说法。985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没有错,但依旧只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其具有长处的学科与专业,非长处的学科或专业,这个平台基本上不能带来优势,这就是为何很多单学科专门高校能吸引到分数比985更高的学生的原因。
比如财经类的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医学类则更甚,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甚至西南医科大学等;艺术类则更没有985高校多少优势空间,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等。
近日笔者看到了一个更为让人吃惊的案例。一位重庆大学毕业生,在毕业4年之后,居然重新参加高考,考取的却是专科院校。为何这位985高校的毕业生,要降格以求?甚至是在毕业4年之后。该学生坦言:“18岁时的高考,自己没有想过以后会怎样?只想上一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但真正踏入社会工作几年后,这些经历让自己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才是自己的宝贵财富。”
笔者常提及,高考志愿填报不只是“学校、专业、地域”的三要素选择,还有个人职业目标、兴趣爱好、家庭人脉、城市经济重心等等要素,这位考生的父亲是中医、爷爷是村医,这位985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从事过几年的活动策划工作之后,却选择了走上与父亲和爷爷一样的道路,2022年重新高考,以497分的成绩考上父亲曾经就读的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中医。
为什么我在给考生填志愿时必须要有学生父母在场,而且一定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对于考生来说,兴趣爱好重要,但站在父母曾经拼搏过的道路上前进,能获得的助力是自己所无法想象的。牛顿说自己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的,那么对于高考生们来说,如果能站在自己父母的肩膀上,那人生的起点就要高出很多很多,不要老幻想着自己能靠单独的能力拼得一片天。
无独有偶,一位中山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于2022年再一次参加高考,以637分的成绩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本硕博连读。在提及自己的想法时,这位已经24岁的女生也坦言:“当初自己学错了专业,现在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再读8年书,毕业也只不过32岁,还来得及。及时转弯,更换赛道,虽然耽误了几年青春,但也值得。”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不能说两位考生的高校平台不好?都是985中游级别的高校平台,但专业并非自己所好,他们并没有选择考研来转换赛道,而是重新开始,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学校虽然都是“双非”,但专业却是自己所喜欢的,如若当初能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专业,也许就不需要今天的从头再来,但发现得早,回头再来,也还是值得的,这并没有错,也更不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