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人文清华直播间里,
丘成桐教授一场
名为《学“问”》的讲座,
吸引了1459万人次在线观看。
今年4月,
丘成桐离开哈佛,
来到清华大学任教。
这位数学界“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
被称为“数学皇帝”。
@人文清华的直播里,
丘成桐教授从数十年的
几何人生讲起,
带上千万观众一起思考:
一流的学问应该怎么“问”?
一流的学者应该怎么“学”?
不只丘成桐教授,
这个9月,
清华大学、北大讲堂、
北大历史系、复旦哲学学院、
北大出版社等众多高校和机构,
将100场公开课搬进了直播间。
穿越高校的围墙,
历史、文学、数学、法律等
多个领域知识的魅力,
正抵达越来越多网友的内心。
在北大课堂
“一座难求”的戴锦华教授,
在直播间开讲
《媒介、幽灵与21世纪电影》;
吴晓明教授领衔的“复旦哲学天团”,
带来哲学入门课系列讲座,
讲述哲学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中科院物理所特聘研究员
解密量子黑科技;
北大历史系的众多名师大家——
阎步克、邓小南、张帆、赵冬梅......
也已开讲。
有数据显示,
截至2021年年底,
已有92%的全国“双一流”高校入驻抖音,
全年高校开播场次达14463场,
网友观看公开课总时长超过145万小时。
在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里,
许多公开课的名师们都会认真打磨课程。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
在9月25日的公开课中,
选择了《在汉语世界中理解西方世界》
这一主题,
内容不乏其研究领域最前沿的话题。
“毕竟是面向公众的讲座,
对我也是很大的挑战”。
涉及到学理概念时,
他会通过举例子来形象讲解,
再请线上助手对涉及到的人物概念,
做出标识和注解。
戴锦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
“绝对不能够因为媒介形式的改变
而简化思想,
绝对不能做迎合与取悦大众的
任何预设。
知识并不崇高,
但是知识是严肃的,
思想更是严肃的,
我们得认真地去对待……
我要让他们真的感觉进入了北大的课堂。”
除了人文和科学知识,
此前,
在不少高校因疫情停课期间,
@北京大学制作了一系列内容:
光华管理学院老师策划了
一批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课程,
心理学院的老师
针对疫情期间的心理调适
做了系列讲座,
体育教研部的老师则
录制了在家如何锻炼身体的视频。
1920年1月18日,
在北大法科礼堂举行的
北大平民夜校开学典礼上,
蔡元培发出呐喊,
“‘平民’的意思,
是‘人人都是平等的’”。
“以前只有大学生可受大学的教育,
旁人都不能够,
这便算不得平等”。
百年来,
“将教育传达给更多的人”,
这一愿景成为无数知识人的使命。
从高校保安、食堂阿姨旁听高校课程,
到人人成为线上学生,
知识的门槛越来越低,
也有越来越多的好学者、乐学者
从中受益。
对此,
半月谈评论称: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承者,大学本应承担起面向大众开放教育资源的责任,同时体现其履行社会服务、教化公民的社会功能。
如今,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出现,不仅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达给了身边的人,打破了距离的界限,并且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探索教育资源开放的可行模式,影响着更多普通人并使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