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上京赶考和现在的高考,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理想和包袱,实现阶层的改变。
高考是不少穷人家学生改变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些年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在学生录取比例上逐年调整,裸分考取的考生的比例下滑到了50%以下。
为此家长开始担心,穷人家考生被抛弃的说法越来越多,甚至有家长开始质疑高考的公平性,其实真相远比这个要扎心。
名校高考裸分录取比例降低,录取方式发生改变
2022年也就是今年的高考当中,靠高考裸分考入清华大学的考生,只占录取总人数的41%。对比两年前,下降了10%。北京大学也有同样的情况,高考裸分录取的考生占比,从2020年的61%,到今年的47%,也有了很大程度的下滑,且还会持续下降。
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裸分考生之外的录取方向,是保送生,强基计划,国家专项,高水平运动队等等。
这其中,保送生不看高考成绩,可以直接就读。像北大的韦神,那就是保送的大神。高水平运动队,清华大学的杨倩就是例子。
这其中除了保送生之外,其他途径都是需要高考成绩作为依托的。只不过对分数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有一定的浮动空间。
那为什么这么做呢?高考成绩不是最能代表一名学生的能力的吗?为什么高考成绩不能占据更大的比例呢?是走后门了吗?
如此操作的原因
高考成绩的高低,就是我们最早期开始推崇的应试教育。只要考试考得好,就能得到美好的未来。
放眼国外的其他高考制度,基本没有唯分数论的情况。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和其他能力,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多年的经验上来看,教育考核体系,在逐步地发生改变。应试考试很难满足对于人才创造力上的需求,好像填鸭一样的方式,扼杀了太多创造的可能。
因此名校招生越来越灵活,这正是未来社会需要发展,所必须要有的需求体系。标化成绩有用,但不是绝对有用,因此占比被降低。
那为什么家长会说这对于穷人家的孩子不公平呢?其实并不是,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必须选项。
个人观点:
读书从来考虑的都不是穷人家的孩子需要什么,富人家的孩子需要什么。看的是国家的未来发展,社会的走向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不能说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办法学特长,就不让其他学校录取特长生,这更不公平。
就像之前有一句话说的,人家几辈人的努力,凭什么你一句要公平,就要钱分给你,道德上的剥削是要不得的。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家长的这三点差距
信息差:就像名校录取比例和保送生,强基计划等消息。有的家长看到之后嗤之以鼻,觉得说的都是没用的,早就知道了。有的家长会一头雾水,这都是什么啊,没听说过。这就是教育上的信息差,有时候不是学生不行,是家长根本不知道,还可以这样。
认知差:知道这些差距之后,有些家长知道怎么操作。轻车熟路,能够顺利地帮助学生准备这些东西。
有些家长知道这些东西,但是并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处于发蒙的状态,这样同样还是会错过很多机会。
行动力:行动力很好理解了,有些家长知道了这些途径,积极努力地去争取,去打听,去让学生尝试,看看哪一条路径可行。
有些家长知道之后,就怨气冲天,嫌麻烦,不想了解。还有家长就倔强地不想去,就要裸分考,那也是没办法。是不是能够行动起来,也是家长之间的区别。
笔者寄语:
名校的招生,不单单是清华和北大,其他院校也是同样的。会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像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培养综合素质。
这里面确实有意在弱化应试教育,因为世界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未来的学生必须更有创造力,更能够提供新的想法和思路,才能成为创造新产物的人才。
现在缺少的不是大学生,是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科技型人才。所以培养方向不是出现偏差,是顺应社会需求,希望各位家长也及时培养,调整方向,早日金榜题名。
今日话题: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