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站哥说: 那些曾经挤破头的热门专业, 为什么突然都“凉”了?

如果孩子辛辛苦苦考上了大学,却发现自己所学专业成了学校里最后一届,你会是什么心情?

比如最近两年,中南大学撤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重庆大学撤了公共事业管理,河北大学撤了教育技术学。

专业撤销,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为什么这些热门专业会被撤销呢?今天,专门来聊一聊这些消失的热门专业。

另外我整理了两本电子书,一本是《高考家长通》,里面汇总了高中生家长的1000个问题,对孩子高考规划有任何想了解的地方,这里面基本全都包括了。高一看,早作准备;高二看,游刃有余;高三看,决胜高考。

另外一本是2022年最新本科所有专业全景解读的电子打印版资料,在给孩子志愿填报选专业的时候非常实用。

文章最后也会送给各位家长几句肺腑之言,绝对会让孩子受益沾光!

一、扩招与追逐

在90年代末,教育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实质性地影响了教育潮流的走向。

一是1996年,原人事部印发了这份文件《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大学生包分配制度正式宣布退出历史舞台。

从此以后,毕业招聘会开始越来越火爆,“打工”一词在大学生中流行,大学里的专业开始和市场真正挂钩。

二是1999年的大学扩招,推动着教育逐渐变成了一门投资。那时亚洲金融危机正盛,为保经济增长,国家必须在拉动内需上做出行动。经济学家汤敏给中央写信,建议扩大高校招生数量,让学生自己掏钱上大学。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哪怕每名学生每年只收3000元学费,也可以拉动约179亿元的经济发展。

直到今天,中国高校仍在扩招的路上一路狂奔。高校扩招以来,确实让许许多多的青年从小镇中走了出来。

然而分数只决定了起点,专业更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赛道,为什么大家对热门专业这么追捧?因为这里头,藏着阶级跃升的密码。

二、消失的热门

2022年2月24日,教育部官方发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新增和撤销本科专业名单》,其中,有804个专业点被撤销,涉及260所高校216个本科专业,其中不乏曾经的热门专业!

从2021年度撤销的本科专业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撤销最多,有33所高校撤销。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有31所高校撤销。

热门专业的更迭背后,是经济产业热点的转移。根据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百度热搜·2022高考大数据》显示,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技术等前沿技术型学科已牢牢占据热榜前位。

2001年,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以但凡和“国际”二字沾边的专业都成了热门专业,像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等。

2003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一志愿上线是643分,考了650以上的考生还要焦虑自己会不会被刷下来。

互联网产业也还在孕育中,电视和报纸垄断了人们的注意力,所以那几年也是广告和传媒专业的黄金时代。

而后,随着2008年金融海啸汹涌而过,国际贸易和经管商务等专业趋于冷静,房地产和城镇化这两重历史机遇让建筑土木、工程造价等专业迎头赶上,建筑专业在许多学校里成了名列前排的热门专业。

那么是什么时候,建筑专业失去了光环,而土木专业变成了“上辈子走错路,这辈子学土木”呢?

2016年“房住不炒”提出之后,地产行业增速逐步放缓,而2020年“三道红线”出台之后,房企更是进入去杠杆的关键时刻,如今毕业的土木人们,也只是体验到了行业的余温。

所有专业都自有周期,正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

在专业选择上,以前都奔着赚钱,现在变成了求稳。哪些专业好考编、考公务员,好当老师、当医生、进国家电网,哪些就成了当下的热门专业,比如师范、临床和电气等等。

三、就业率之困

这些情况的背后是高校和各大专业疯狂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供需关系倒挂了,开设热门专业的学校多,总招生规模大,却不是都能办出水平,结果就是热门专业下的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

从1999年扩招后,高校每年都要公布各专业的就业率,并且就业率跟招生计划硬性挂钩,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对高校而言,专业设置得一哄而上,从开设到撤销,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不管是因为行业兴盛而新设专业,还是因为行业衰落而撤销专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滞后的。需要看供需,只看专业本身是不够的。

热门专业不一定一直热,这个过程往往是行业发展的周期、投资的推动、个人努力和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每一步都精准踩中时代红利的人终究是少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行业时代的红利也许只是你通往成功的垫脚石,最关键的还是源于自身能够把垫脚石整合成阶梯的能力。

站哥真心话

近年来,在大学持续扩张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新增专业数量除2019年为1853个之外,其他年份均超过2000个,远高于撤销数量。

在高校本科招生数量增长速度趋稳的背景下,预计撤销专业的数量还将会持续增大。高校将在专业设置上回归理性,围绕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对于个人而言,市场对于专业的反馈有滞后性,纯粹奔着热门领域可能会失望而归。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建议:“考生和家长应理性看待专业冷热,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广泛地涉猎,打好基本功,将来面对不确定的社会环境时,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变通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告诉我们,今后在给孩子报考专业时,尽量选择学科底蕴和口碑好的院校专业,才会有前途。毕竟学校只跟孩子四年,专业却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每日聚焦分享综合评价、艺考升学、志愿填报干货!

关注站哥说高考,帮家长清晰思路,助孩子不走弯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