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校最低录取分数排名与各种排行榜, 谁更可信? 正确看待排名因子

高校的最低录取线排名与大学各种排行榜,哪种榜单更让人信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笔者经常提及一些排行榜,也经常以部分排行榜的排名来做数据分析,这并非是笔者相信这些榜单,而是以各种排行榜数据来进行综合分析。很多网友动不动就是唯高校最低投档分数线排名论,其实,最低分数线排名一样也是不靠谱的数据,我们单独依赖某个榜单的话,可以说没有一个榜是可信的,哪怕是官方的榜单,同样没有多少可信度,因为任何一个排名都有它的排行因子,也有他们所疏忽的排名因子,对关注排行榜所忽视因子的网友来说,那排行榜就不可信。

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排行榜可信吗?

高校最低录取分数线排名可信吗?也不可信。首先,高考录取是分类型、分批次进行录取的。大家原来都关注过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所谓“超短裙”问题,但随着新高考的推进,本科提前批只归属于军事类院校、公安类院校及专项招生与公费师范生招生等,超短裙玩法有所收敛,但是,新的玩法就出现了。

大家最熟悉的是2021年中山大学的超级大类打包组合玩法,虽然中山大学在这个上面吃亏了,但还是改了回来。可是有很多高校并没有改变,大类招生、各种试验班招生就是新时期的超短裙玩法。比如将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学专业打包在一起、将生化环材等专业掺杂到一些热门的试验班或者大类专业中去,甚至减少这些所谓的“冷门”专业的招生规模,或者将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进行本硕、本硕博连读打包,或者是采用热门专业加“冷门专业”的双学位专业招生来提升分数线。在上述各种方法的操作下,部分高校的所谓“冷门”专业就不再冷了,分数也好看多了,但对于一些老老实实采用单独专业招生的高校来说,“冷门”专业的录取分数就要低很多了。

举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在护理学这个所谓的“冷门”专业招生中,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招生规模都只有100来人、甚至低于100人,而像普通的医科大学的护理学专业招生规模动辄两三百甚至四五百,那么他们之间的分数就不具有多大的可比性。再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本来招生规模就小,但真正放在高考普通本科批次录取中的计划人数,甚至还不到一半,每所高校的招生规模都只有1400-1500人左右了,而像中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动辄招生近万人,他们之间的录取最低分数线之悬殊也是必然的。

我们是否可以试着做一个假设,比如排名前十(或者说排名相近)的同类型高校或专业,如果将招生规模、分省市招生计划等保持一致,分数排名是否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笔者在此不作定论,留给大家自行讨论。

各种大学排行榜的可信度分析

现在再回到题主的第二问上面来,如果最低录取分排名不全可信,那各种机构的排行榜是否就更可信?这个问题其实与上面的分数排行一样,高考最低分排行榜的排名因子就是各高校的高考录取最低分,而各种机构的排行榜就是基于他们的排行因子来进行,脱离排行因子来聊排名,肯定会失真。

比如上海软科的高校排行榜,他是基于师资规模、办学资源、办学层次、学科水平、重大项目成果、高端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因子进行的排名;而ESI则是纯粹的学术论文的发表与引用数据的排名;像QS的榜单则是从高校的就业、雇主评价等方面来进行的排名;学科评估也有其固定的评估标准等等。像这些排行榜都是基于自身的排名因子而产生的排序,他们之间只能基于自身的纵向对比上来看高校排名的变化,而不能将不同的排行榜进行横向的比较。

很明显的例子,比如湖南大学,在国内的排名榜单中,他的排序基本上在30名左右,好像大家都是商量好了一样,可是在国外有些排行榜单中,湖南大学最高进了全国前15名之列,将国内一些排名在其之前的高校甩得远远的,于是乎大众热议排名的合理性,否定湖南大学能进入如此高排名之列。其实,这完全就是抛开了排名因子的缘故,以习惯的综合性大学排名规则给所有的高校排名。比如在国内的各种排行榜中,都会将各地的警察学院列入排行榜,所有的警察学院排名大都在600名以后,试问那重庆警察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等三所高校来比较排名,真的就只能拿综合性大学的评价标准来排吗?

总结

最后,重复一句,无论哪种排行榜,都是从排序因子出发得出的顺序,高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也好、高校办学规模也好、高校论文发表与引用数量也好、高校就业质量与雇主声誉也好,都只能代表这自身排名因子范围内的顺序,超出排名因子的范畴,那么这个榜单也许就不再有可信度,不是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