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日子,早于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早于1978年5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早于1978年的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江水暖鸭先知,恢复高考,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是改革开放春风吹到之前孕育新希望的田野。
1977年8月,刚复出不久的邓公主持召开了一场主要由教育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讨论科研和教育。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何东昌反映当时的大学新生普遍素质不高,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进而建议当年就正式恢复高考,时任中国科技大学助教的温元凯顺势提出十六字方针“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公将这十六字改成了“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去掉了“领导批准”四字,与过去划清界限。
1970年至1976年,中国每年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教育部的招生标准是“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固然要报要考,但后面三小句都不由考生的能力决定,需要出身好、与组织关系好。windflower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也看过一些纪实作品和文学影视作品,多少能体会一些“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十二字所浸泡的血泪,其中“领导批准”四字尤为关键。也正因如此,温元凯建议的十六字方针不敢不加上“领导批准”。但邓工大笔一挥,换了人间。
其实,在座谈会召开之前,当年的高校招生方案已下发至全国,仍然延续之前的政策。邓公最初的想法也是先用一年的时间准备,1978年再正式恢复高考。然而武汉大学査全性副教授在会上强力建议当年就恢复高考,邓公遂侧身问一旁的教育部长刘西尧当年恢复是否来得及。刘西尧回答来得及,邓工当即拍板,还有时间改就坚决改,这涉及到几百万人的问题。于是,有了新中国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
1977年12月,570万考生走入尘封十年的高考考场,27.3万考生脱颖而出,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在1978年2月入学,史称77届。1978年的高考则恢复到夏季举行,610万考生参加,录取新生40.2万人,1978年秋入学,史称78届。
从1977年10月21日公布恢复高考的消息到12月考试,不到两个月的准备时间,77届能考上大学的都是基础好的,其中不乏尚未平反的“地富反右坏”出身的考生,是积蓄了10年的喷薄而出,78届也部分延续了历史积蓄的释放。也因此,77届和78届,不仅有着优于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养和素质,更因为曾经历过社会底层的生活,有过在工厂和农村生活工作的经历,考上大学后异常刻苦、拼命学习,毕业后很快成长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即将卸任的总理就是北大法学院录取的78届。恢复高考,让积攒了近10年的人才迎来了大爆发,不仅改变了77届、78届的命运,同样拨动了国家的命运齿轮。
转眼45年过去了,今日的中国,早非当时亟待拨乱反正的中国。然而,今日的中国,也面临着艰难时刻和历史节点,需要同等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