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研考国家线发布, 普通生应避开高峰选就业, 而不是耗费在考研上。

2023年3月10日,研考国家线发布,从国家线分数的高低其实也可以推测出报名人数的多少,进而可以推测出哪些专业毕业生严重过剩。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考研人数持续上涨,从2013年的176万,到2021年、2022年的377万、457万,2023年更是以474万创历史新高,十年间增长了298万。

特别是一些“双非”院校的学生,从考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准备考研了,因为就读的大学并非重点,担心以后就业不占优势。研究生教育在就业市场中虽然具有“蓄水池”功能,能一定程度上延缓就业压力,增加社会人力资本储备,提升未来人才就业能力,但这种作用仍是过渡性的,最终这些学生还是要走向就业市场的。

2023年,高校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旧越来越严峻。但一些生产制造行业缺工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少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

高考录取后的第一天,就应开始锻炼职场能力,就业才是重点和核心,而不是一门心思只为考研或者考公做准备,高校招生宣传应该以实际就业率人作为宣传重点和核心,而不是以深造率作为炫耀的资本,否则就是助推大学高中化、考研高考化。

常年的校园生涯,既让学生厌倦、抵触、逃避,但也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习惯性依赖,把校园当成龟缩的避风港,对校园以外的社会与世界充满畏惧惶恐,怀疑自己没有能力应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与风雨,于是,不少学生会把考研作为逃避进入社会的方式,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在努力上进、被自己感动。

其实,在大学期间锤炼自己的职场能力,恰恰是可以借助校园的避风港让自己提前适应社会的规则,比那些毕业后直接冲进社会,没有任何准备、铺垫、缓冲和适应的学生要好得多。尤其是那些被双非或者大专录取的学生,更应该首先在就业能力上多锤炼自己,你在学历背景上是不可能跟985、211双一流院校的学生去比的,把时间浪费在这一块,得不偿失。

考研或者考博成功上岸的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是无法上岸的,这些人把时间常年耗费在考研上,疏忽就业能力的培养,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大家一定要有错峰竞争的意识,除非你在常规路径上有明显的优势。

没有明显优势的人,一定要努力避开高峰,选其他的路径,至少心里要有常规路径之外的备胎路径选择,否则,就很容易像黄金周的高速公路一样,堵在那里进也进不了,退又退不了,动也动不了。

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学习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就业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学历提升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大家切不可把手段当成最终目的去追逐。

现在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以终为始”,我们的终点是什么?是提升学历吗?不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与中产家庭孩子的终点是就业。

就算从腹黑的角度来说,常规路径上的优秀者就巴不得普通生甚至绩差生追随在他们后面,这样才能显示他们在常规路径上的优秀,才能确保他们始终处于优先选择的地位。普通生和绩差生另辟蹊径不当炮灰不陪他们玩的时候,在同样优秀的学生中,他们个人的优势无法突显,未来的不确定性反而爆增。

优秀是需要陪衬的,普通学生是愿意把时间耗费在当陪衬上,还是花在自己生存能力的塑造上?而且,培养一个专科生、本科生的成本和培养一个硕士生、博士生是不一样的,专科生、本科生能胜任的事,非要让硕士生、博士生去做,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