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志愿填报最常见的“陷阱”总结

信息收集越早,分析越透彻,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分数报取理想的学校。

1 照搬往年录取分数来选学校。

比如某同学考了600 分,就去找去年投档线在600 分左右的院校。这个算是常见陷阱之一,大家一定要明白,决定你能读什么层次院校的因素不是具体分数,而是分数的省排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因为同一个分数在不同年份,对应的省排名可能差别很大,这是试卷难易程度、改卷宽松尺度、总分等因素变化导致的。

比如2019 年的600 分,省排名是100000 名,2020 年可能是50000 名,或者150000 名,院校层次变化会很明显。

如果按分数去衡量,那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合理是做法是,找去年投档线省排名低于100000 左右的院校,因为还要给选专业留一些余地。

2 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判断。

“师范大学就是培养老师的,财经大学就是培养会计的。”这是比较常见的误解,实际上,不管学校还是专业,名字和内涵都有一定的差别。

比如像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实际上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文理、经管、法学、工学、艺术、体育专业都有,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反而师范招生名额已经很少了,有的学校基本上只剩公费师范生了,只是学校名字没变而已。

比如生物医学工程,并不是生物类专业。这个专业名字的关键词是医学工程,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型专业。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生物学、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将工程手段应用于医疗仪器方面,例如CT、MRI、指纹识别、脑机交换、医学成像等。因此和生物学有本质的区别,属于工学中的电子信息大类。

切勿望文生义,耽误自己,提前了解一下并不难。

3 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是,《招生章程》都是老生常谈,不看也罢,甚至误把《招生简章》当成《招生章程》。其实,学校每一年都会发布《招生章程》,很可能每年都会有差别。重点部分是录取规则、就读校区、合作办学学制和学费、特殊类别招生、外语要求等。一定要认真了解,切勿因小失大。

4 选择专业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性格。

曾经有家长觉得电气工程好,将来可以进国家电网,就让孩子填报这个专业,但是这个孩子非常开朗自信,而且抗压力强、善于沟通交流、有领导能力,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不喜欢单一、沉闷的环境,也不喜欢做技术、做研究。

所以他更适合的其实是金融、互联网、传媒等行业,如果强迫他选择电气工程专业,可能会导致他无论学习和工作都感到非常痛苦,反而很难做出自己的成绩,这就是家长一意孤行的后果。

5 认为服从调剂会吃亏。

有些人认为服从调剂就等于会吃亏,于是全部不服从调剂。这是不正确的,一定要服从调剂,因为造成退档(到征集志愿)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服从调剂。除非你成绩比一本线高出很少,觉得自己只能读最差的一本,那还不如读个好二本呢,这样可以不服从调剂,并且连征集志愿也不需要参加。

6 认为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有些人认为既然是平行志愿,就可以随便填写,反正总能读其中一所学校。这种思路是大错特错的,可能导致的最大风险就是因为不服从调剂,导致退档。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因为没按照院校层次、专业热度从高到低的基本原则(梯度)填报志愿,导致全部志愿落空,或者严重浪费分数。

7 填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或者相反。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啥也不懂,就包办了志愿填报工作;或者认为自己啥也不懂,一切交给孩子去办。

这就是典型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一直待在校园,对社会、职业、专业、行业等等一无所知,需要家长的指引。

家长也要多了解多学习,不能以自己的想法来替孩子做决定,因为社会变化太快了,过去的经验很可能不适用现在的局面。

比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过去都是好专业,现在已经算不上了,过去金融学很好,因为银行专业很好,现在也都一般了。志愿填报是件大事,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参与进来,都要学习,要互相商量,多沟通。

8 只看院校投档线,不看专业录取线。

某同学考了600 分,省排名100000,就去找去年投档线排名在100000 左右的院校。

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为在志愿填报中专业选择非常重要,如果按这位同学的做法,可能要么读不了这个院校,要么被调剂,因为还存在压线的可能性。这时候如果你想读某个专业,就要考虑去年这个专业的录取线的省排名,比如该校计算机专业去年录取线可能是620 分,省排名是70000,明显高于院校投档线。

9 只填热门专业。

有些人觉得填冷门专业会吃亏,未来也不好就业,所以全填报热门专业(也就是录取分数比较高的专业),但这样做很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这些专业都读不了,然后被调剂,如果不服从调剂,直接退档,进入征集志愿。

因为热门专业录取线一般都比较高,一个专业分数不够,其它的可能也不够。所以填报志愿时,专业的冷热程度也要有梯度,体现在录取分数的差距上。

10 只填刚刚够得着的学校。

比如某同学考了600 分,省排名100000,就去找去年投档线排名在100000 左右的院校,找了好几所,全部填上。

这样做很可能会造成这种后果——这些学校都读不了,直接进入征集志愿。因为这些学校投档线都差不多,一个不够,其它的可能也不够。所以填报志愿时,院校也要有梯度,体现在投档线的差距上。

分数省排名100000,可以考虑这样填写:投档线省排名100000 的院校、投档线省排名110000的院校、投档线省排名120000 的院校……以此来拉开梯度。

11 不能接受浪费分数。

有些同学觉得,每一分都来之不易,因此填报志愿要做到尽可能不浪费一分。首先要澄清的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抱着这种思想,填报时学校和专业拉不开梯度,容易导致被调剂或者全都录不上,反而是巨大的浪费。

浪费几分,甚至十几分很正常,读个好专业就赚回来了,严格来说这不叫浪费,叫舍车保帅。

12 学校的优势专业就一定是“好专业”?

有很多人都觉得专业实力强、学科评估排名高的就是“好专业”,这种观点其实并不准确。

什么是优势专业?大意就是指学科实力强、学科评估成绩好,甚至被评为了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

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等,都是全国高校学科排名数一数二的,是典型的优势专业。

优势专业可能是好专业,但不能被定义为一定是。当然,从学科实力的角度来讲,优势专业自然是好专业,但并不一定是大众认知中那种挣钱多的、稳定的好专业,比如计算机、金融学、医学、师范等等。

举例来说,生态学、农业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都是浙大排名A+的专业,都是强势专业,但生态学、农业工程明显不是大家认为的“好专业”。所以在选择时,不要光考虑专业实力,还要结合自身需求、专业冷热程度等因素进行考量。

13 依靠心理测试结果和单科成绩选专业。

我听不少家长说过:我家孩子是XXX 型性格,适合什么专业。或者我家孩子的XX 科成绩好,就应该选相关专业。

心理测试、性格测试等各种测试结果,只是选专业的一个参考因素,不能直接用来做决定。因为所有的测试结果都是模板化的,把人分成几大类型,但人是千差万别的,测试结果只能体现群体共性,无法体现个性。

另外,选择专业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性格、性别、成绩、家庭(经济)条件、兴趣、爱好、单科成绩等,不是一个所谓的测试结果就能决定的。

单科成绩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因素,但仅供参考。因为高中的数理化生和大学的数理化生,难度完全不同,简直天上地下。

比如,有很多高中数学成绩不错的同学,读了数学类专业被虐得死去活来,深感后悔。而且,和数理化生相关的专业,都不算热门专业,尤其是化学和生物的相关专业,从待遇和工作环境来看属于就业不理想型,基本上都要考研深造。

14 报了某学校,够投档线就可以上,不够就上不了。

有些同学会觉得:我考了601 分,学校投档线600 分,理论上就可以读了。

这其实颠倒了前因后果。很多刚刚接触志愿填报的家长和考生,都有一个误解,以为每年各学校的投档线是事先划定的,实际上,每年各学校的投档线是高考录取工作完成后才能出来的,理论上就是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的成绩。所以在志愿填报中,上一年的录取情况我们只能作为参考。事先划定的是一本二本线,这个是根据各批次录取人数划定的。

能不能被提档被录取,看的是排名。比如某个学校在你们省招10 个人,报考的有100 个,你的分数在这100 人中处于前十,理论上就可以被提档录取。

15 凭着兴趣选专业。

有同学会完全根据兴趣来决定专业,比如喜欢看书,就选汉语言文学;喜欢看医学题材的电视剧,就选临床医学。

当然,兴趣是一个参考因素,但是,大多数高三学生口中的兴趣都是伪兴趣,比如读了几篇网络历史小说或哲理散文就要学文史哲的;看了几本盗墓小说就要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的;看了几本推理和破案小说就要读警校的;喜欢动物就要学动物医学(兽医)的……

这种情况按照经验来看,大概率会后悔,因为不了解,赋予了这些专业不切实际的文艺光环和神秘色彩,却并不知道现实和幻想的落差有多大。

有的同学喜欢宠物,就报考了动物医学,结果发现学了一大堆实验课、解剖课,根本不是天天抱着干净漂亮的宠物玩,就觉得很烦;有的同学喜欢小资情调,报考了葡萄酒工程,结果发现大部分都是生物和化学实验课程,根本不是天天举着杯子品酒……

真正的兴趣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虽然不是说必须知根知底,但是你要有个起码的认知,起码知道要学哪些课程,毕业后大概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大致工作内容是什么,工作环境是怎么样的,待遇如何等等。

如果了解之后还有兴趣,那可能就是真正的兴趣,不要闹出因为喜欢宠物,就要学动物医学的笑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