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先考研后考公, 还是先考公再考研?

先讲一个故事,亲身经历。

考研和考公,自己在大学都备考过。只不过仅“备考”,没有熬到最后。

备考时,考公的念头要先于考研,主要是觉得周期短,性价比高,上岸可以直接工作。

但大三买了考公教材后,没复习下去,当时自制力不强,且没有方向感和针对性,好在当时花费不是很大。

到了后面看同龄人都在考研,我也跟风复习,真的伤神伤财。工商管理、应用心理学、教育学还有现当代文学的教材资料,都买了,还有公共课的网课、资料一大堆,由于备考战线很长,决心不够坚定,复习充分是不存在的,后面还损失惨重。

两相对比,不论是从备考周期,还是知识储备来看,考公的成本都要比考研低。只是前期碍于前期信息闭塞,有不少备考的小伙伴,会陷入“随考”大军,较难权衡轻重缓急。

那么,给大家分享完这段经历后,我们再进入主题:是先考研后考公,还是先考公再考研呢?

现在让我选,必然是选择先考公。当然,口说无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先考研后考公的误区

a.大四只能考研,那时不能考公

在很多同学的既有信息中,会觉得到了大四,就只能备考研究生考试,而考公要等毕业。

很大程度上,受这几年就业形势影响,不少同学会觉得继续深造,能提升职场竞争力,而忽略考公的稳定性。

事实上,应届生就能考公,而且,不是所有专业都需要考研。比如,市场营销、会计学、软件工程这些,尚且不说备考时间长,就算是考上了,三年读研出来,其实要比积攒三年工作经验还逊色一点。

这不那些有壁垒的专业,只有深造才能精进,以上专业说白了,考研是武装了大脑,动手和实践能力未必能跟上。

b.考研后报考面更广

这个还真不一定。用“城市规划”这个专业举例,报考岗位并不多。研究生和本科生报考的差别在于:国考和省考限制学历,还有定向选调生,本科考不了。

但与此同时,限制学历的岗位,不是研究生你也就能报考,还需要“学历+两年基层经验”,五年时间,再搏一个公考岗位,是否值得呢?最后,可能还是要和本科生竞争一个岗位,报考面其实只会更小。

这一点,在一起公考推出的《公考优师领学计划》就有详细介绍:剖析招考信息,公务员选岗介绍,帮助同学做到“学的好也要报的好”,一站式解决全部烦恼。

想规避报岗误区的小伙伴,入手一份太值了。

c.研究生进体制直接定级

网上还有人说,读完研出来进体制,直接副科,这误会就更大了。

四级主任科员是副科长?懂得都懂。

给你一个头衔,是没有实权的,更不是领导职务。这就好比银行的业务员都叫“客户经理”,真的是管理层上说的“经理”吗?当然不是。

有的小地方,甚至对无法定级到四级科员,更别说那种异想天开的研究生毕业进体制“一步登天”了。

这些非限定学历能报考的岗位,啥级别,也与学历关系无关,而是受用人单位层级影响。

不然,这每个研究生拿着一张毕业证书,去事业单位直接熬走那些拿时间熬的资深老人,谁会服气?这不乱套了吗?

2.先考公后考研的优势

讲完先考研的误区后,我们再来谈谈先考公的优势。

a.经济压力没那么大。考公上岸后,直接工作,生存问题起码就解决了。要知道,在这就业形势严峻时期,还有份稳定工作,很不容易。而且,待遇也不差,对于求稳的小伙伴来说,简直是“梦中情职”。

b.身份认同感高。这考公上岸后,还是符合世俗中的体面,即便是择偶,那光是这层滤镜,其实就能搞定对方父母。

c.目标感更强。有工作经验后,再考研,往往方向更明确。会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哪儿发展更有前景。毕竟,后考研的目的,自然会以指导工作为前提。

3.考公这样备考,少走弯路

a.制定计划,找准方向复习。备考是孤独的,且市面上教材五花八门,这时,我们就可以询问有经验的老师或小伙伴,不要闭门造车。

同时,也不要看到他人日日打卡,而失去自己的节奏。就以往备考经验贴来看,不少同学的问题集中在无法专注、自制力不够、没有重点去复习,做了无用功。

b.关于行测和申论的联系

准备工作完成后,复习难关的两道关卡就是:行测和申论。

在备考这两门课程时,主要在提高阅读和做题速度,对题目进行选择性取舍。

尤其是平日里,多看一些公文,这对申论写作尤为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