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孩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一刻,对很多父母来说,大概是这辈子最开心的一刻。
好像的确是这样的,大学之前,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考大学”这件事上,没日没夜被孩子牵绊着,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
终于孩子考上了一所名校,全家人都沸腾了,那一刻的喜悦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吧。
而这种喜悦在这一刻达到峰值,之后只会逐渐降低,甚至到“0”刻度线以下,由“喜”转“忧”。
女儿670分上北京航天航空之后
网上有一位妈妈说女儿670分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信息安全专业录取,自从上大学以后,每两周就要一次生活费,每次都是800元,一个月光生活费就要花掉1600元,真的要供不起了。
妈妈对女儿说:“在学校里怎么这么能花钱?一个月1600元的生活费,你让我怎么养你?”
面对这个妈妈的吐槽,网友的立场不一。
有人觉得一个月1600元生活费,已经非常保守了,说明这个女孩很节俭。
有人说,一个月1600元生活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压力有点大,一年光生活费就要花掉2万元,还有学费、住宿费,供一个大学生实在是不容易。
一个月生活费1600元,是个什么标准?
一个月生活费花掉1600元,到底是一个什么标准,是家长给多了,还是家长给少了?
这个问题,外人无法回答,这要看这个家庭的承受能力。
就像人生本来就没有普遍的意义一样,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意义,生活费也是如此,生活费本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有不同的生活费标准。
大学时期,我们班里还有人一个月花300元,一天10元的标准,而且过得很快乐,时常能够从她脸上看到满足和欢喜。
既然妈妈已经来吐槽了,就说明这个标准,对这个家庭来说,已经是高标准了,这个家庭已经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了。
但是父母是孩子的后盾,如果孩子的消费已经给父母造成了压力,父母又跑出来抱怨,这本身就已经说明存在问题了,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的方法是向内沟通。
培育孩子,“一做”“一不做”
一个问题出现了,光看表面毫无意义,围观者得看原因,才能对自己有利。
当局者也得找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当下因为消费问题,父母子女之间有了矛盾,且无法通过沟通来解决,基本短时间内是无解的,父母供不起,孩子不收手且孩子认定自己没错,当然无解。
但是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如果从一开始,当孩子幼年时候父母就让孩子认清现实,和父母站在一起,孩子在父母那里没有特权,过着和父母一样的生活,孩子会自然而然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消费方面自然不会为难父母。
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父母至少得要一点做到,一点不能做。
不能“垫脚”养孩子,坚持让孩子和父母站在一处,了解家庭的真实收支。
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是出于爱,努力供养孩子,甚至超越能力范围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而为了减少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父母会掩盖家庭收支的真相。
一切起源来自“爱”,可是慢慢的,就变了味道,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现实的拮据让父母开始停止“无私”付出,而是反过来埋怨孩子。
矛盾产生了,而且好像短时间内根本就无解,因为孩子的性格已经养成。
拒绝横向对比,学会纵向对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忘了告诉孩子:不要横向对比,要纵向对比。
不要和别人去对比,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过得比你好,同时有人过得不如你,横向对比容易滋生攀比心和虚荣心,且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感。
要告诉孩子纵向对比,过好当下的每时每刻的同时,可以和过去的自己对比,这样才能激发斗志,才能感受到进步和变化的快乐。
结语:
当然了,父母的影响不可能绝对影响孩子,孩子要走出家庭,校园环境、班级风气,可能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当孩子因此受到了影响以后,也请父母们能够体谅孩子,能够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不要忙着去批判孩子,也不要忙着去给孩子下定义,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做深度沟通,争取走进孩子的内心,相信一个被教的很好的孩子,是可以慢慢消化理解这一切的。
就像开篇这个考上北航的女孩,在父母眼中,她不懂得节俭,可是我们过来人知道大学的风气和环境,也能猜测到这个女孩的小心翼翼,她甚至可能在同学面前掩藏自己的自卑。
这只是一个过程,我们也都知道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个女孩如今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和同学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之后这一切都会压在她的心底。
父母是子女的后盾,尤其是子女在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之前。所以也请父母能够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向内沟通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