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学历是一块敲门砖!只有拥有高学历,选择的机会就会有所增加,这也是人们把高考看得那么重要的原因之一。
考生一旦考入重点大学,等到毕业后就会有一份不错的简历,这就是踏入社会的起点。
本以为就读于985大学的儿子,在毕业前夕会通过校招进入一家不错的单位,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可我看到现在的他,心里太煎熬、压抑了,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嚎啕大哭一场。
要我平心静气地接纳当下的他,真的很难做到。越看他越烦躁,越设想他的未来越抓狂、焦虑不安。
我常常在想,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个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学霸,考研失败,决定二战。
可他不备考不出去找工作,天天打着二战的口号,晚上不睡白天不起,沉迷游戏迷失自己,不运动不外出,看到他的状态,我只想到两个字:颓废!
有人不理解如今的00后是如何做到全国统一的,我倒觉得他活成了00后的“典范、楷模”:
一天到晚捧着一部手机,可以茶不思饭不吃,甚至可以六亲不认。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打电话时满嘴跑火车,这个看不上那个瞧不起,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怂样。
听得我一股无名火噌蹭蹭往头顶冒,负能量情绪几度冲到了爆发边缘。说他几句还冲我嚷嚷,气得我都快七窍流血。
这孩子哪是来报恩的,真不知道哪辈子与他结下血海深仇,这辈子来报仇的。
他在准备毕业论文前,突然决定先不找工作,而是着手考研。我当时也是蛮开心的,孩子有上进心,想通过考研提升竞争力,我没有理由不支持。
再说,他的同学保研的保研,考研的考研,出国深造的也有一些,他们老早前就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儿子到了大学最后一年,突然有这想法,好歹也上道了。
难怪有那么一句话:近朱者赤!一个好的圈子对一个人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谁又能想到,向来优秀的儿子,考研失败后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都快要抑郁了。
有人说手机害了不少孩子,如今的网络,就如曾经的鸦片,让孩子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可那些有信念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却能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他们把手机只是当成工具,需要的时候使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束之高阁。
而那些被手机掌控的孩子,往往是没有正确三观,自我约束力不够,或者遇到挫折萎靡不振的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如今儿子变成这样,肯定与以前给他的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不退休的老师。孩子的性格、品行,受家庭教育影响最深。
想想儿子求学苦读的十多年里,我对他呵护备至,大包大揽了他的全部活,只想为他腾出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哪怕学校离家只有八百米的距离,我都会骑着电动车接送他放学上学,周末奔波在各大培训机构,我工作再忙也是全程陪伴。
他只要负责全心全意学习,学习以外的事情压根就不需要他操心。这些年来,他按部就班地升学、成长,算是过得很顺风顺水。
只是他上了大学后,我发觉他好像突然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大学里好几门功课都考得不理想,只是侥幸不用补考罢了。
尽管我事无巨细地照顾他,但自从他进入青春期后,与我们的关系总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那种隔阂总说不上来,但一直都存在。
通过我讲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往事,有关专业人士提出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抗挫能力。
所谓抗挫能力,就是指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没有摆脱和排解困境的一种耐受能力。简单地讲,就是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能力。
抗挫折能力很差的人,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反应,或者被挫折打败、击垮、放弃。
抗挫能力不是从小训练而成,也不是通过某件事锻炼而成,而是与亲子关系有着密切关系。
亲子关系越和谐、亲密,孩子的抗挫能力就越好。孩子就好比一棵树苗,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就像土壤,要想树苗茁壮成长,土壤肥沃养分足是充分必要条件。
有教育专家说过,良好亲子关系,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亲子关系不好,就相当于土壤贫瘠会导致树苗发育不良一样的道理。
现在的孩子虽然不愁吃不愁穿,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这只是最基本的需求,比这更高层次的需求有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那些严厉型父母,常常拒绝、否认、指责、惩罚、干涉孩子的行为,会导致孩子抗挫能力差。因为抗挫能力与父母的这些行为都呈显著的负相关。
也就是说,得到理解、包容、表扬、鼓励、肯定等越多的孩子,抗挫能力就越强。
很多父母在重视孩子考试分数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这一重要能力。抗挫能力是选择职业方向的重要维度。
抗挫能力越强的人,遇到困难与失败时,越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并且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环境压力,他们适合有挑战性的工作。
抗挫能力越强的人,人际关系也会处理得越和谐,幸福感也越强烈,生活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被中考分流,可以高考失利,也可能考研失败,但一定要有足够的抗挫能力,因为一个人面对逆境的反应,几乎可以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