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级

“小学生必须说一口流利英语”, 又是一项鸡娃指标|新京报快评

近日,据媒体报道,一名华南师大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简称“华附开”)的学生家长张先生(化名)将一份印有“华附开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八个技能”的文件照片发到网上,并感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小学生都这么难了吗,感觉家长的压力也大。”相关内容引发关注。

10月8日,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一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学校相关规定,具体情况需要咨询校方。该校官方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娴熟掌握包括游泳在内的两项运动,完成不低于1000万字的阅读量,会演奏一种以上乐器,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能独立做一桌家常饭菜,毕业前参与完成一项实验……“八个技能”,个个不简单。别说小学生,就是大学生、老师等,完成起来恐怕也有难度。

对此,不少网友直呼“太难了”“太卷了”。有专家指出,这种要求不符合科学教育规律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令人诧异的是,学校一工作人员受访时理直气壮地表示,“这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倡导家校合力促进孩子成长,需要学生家长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据报道,早在今年5月的家长会上,校方就将“八个技能”作为该校《学生手册》的内容进行宣讲,并将之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强调家校合力促成长。也就是说,学校的这个要求是给学生提的,也是给家长提的,学生难,家长更难。

诚然,这“八个技能”的确很重要,掌握任何一个都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学校提出这种要求,也说明学校没有“唯分数”,而是意识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学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也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如果学校把“八个技能”当成一种培养方向或倡导性规定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成一种“必须掌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硬性规定,则已脱离了实际,也有悖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在教育上,用力过猛、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最终导致所谓“办学特色”徒有其名,也让学生和家长抓狂。

从很大程度上讲,必须掌握“八个技能”的要求就像一份“鸡娃指南”——哪怕学生做不到,家长也会尽最大努力,包括但不限于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尽力帮助学生达标,争取更优秀。

显而易见,这会不可避免地加重学生的压力,更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教育焦虑。

现实中,不少家长不善运动、不懂乐器,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更少,要想达到学校的要求只有一个办法,即花钱把孩子送到校外专业机构进行培训。如此一来,则与“双减”政策的要求和精神格格不入。而且,即使家长舍得花钱、学生肯下功夫,大多数学生恐怕也难以达到要求。

“双减”政策已实行两年多,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所减轻,但家长依旧没有走出教育焦虑。这种情况下,学校再提出明显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要求,则很容易消解“双减”政策的功效,甚至会制造新的教育焦虑,诱使家长走上“鸡娃”之路。

总之,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要摈弃这种“鸡娃”思维。

撰稿/陈广江(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刘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