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的一页,回到1999年。
江苏省1999年普通高校第一批录取本科院校一志愿投档分数线在报纸上公布:
南京大学:文科564分,理科595分;
东南大学:文科570分,理科594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科550分,理科574分;
河海大学:文科550分,理科563分。。。。。。。
清华大学:文科536分,理科565分;
北京大学:文科574分,理科584分。。。。。。
湘潭大学:文科552分,理科547分。
很多人感慨:1999年的一本投档线,国内的顶尖学府清华、北大的分数怎么如此之低?竟然和江苏理工大学(现江苏大学)的分数线差不多;更令人吃惊的是,法学专业领头羊中国政法大学竟然比清华大学高出12分(文科)和41分(理科);湘潭大学甚至高出985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少,有点生不逢时。
事实上,出现上面这种比较“怪异”现象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当时填报志愿时的政策。
1 考生先估分,再填报志愿。
1999年,网络并没有现在如此发达,考生平时的复习都是通过纸质的试卷、习题册子来完成,关注的考试动态几乎来自于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
临近高考的日子,班主任都会再三强调:同学们一定要把自己做得答案记住,以方便填报志愿。
这就会出现在正确答案公布之后,学生需要凭着自己的记忆估摸着自己分数,最终选择几所合适的院校来填报。至于估的准不准另当别论,保守填报才是首选。
2 信息获取渠道单一
1999年,拥有电脑的家庭不算太多,尤其对于偏远山区的家庭,电脑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更不要提互联网了。
在那个时候,每所学校给考生们提供的只有一样东西:《XX省高校招生信息》。厚厚的一本书,里面既有顶尖的985、211院校,也有普通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统计数据不算全面,对于当时的考生及家长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他们需要自己分析目标院校的历年分数线,自己估摸着目标大学的具体位次,而不考虑所谓的专业。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填报工科、理科专业,肯定错不了。
因此在1999年,理科的分数是要高于文科的分数。
当然,每所高校都会在省内的多所中学开展咨询活动,但对于信息量庞大的填报志愿,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1999年,先估分,再填报志愿,后出分数,最后再来补录。不仅要考得好,还要估分准确,这样才能进理想的大学。很多考生的分数是足够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顶尖名校,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选择填报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
1999年,是全国大学扩招的第一年,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年份。高分不敢高报,是当时的一个显著特征。
至于80后算不算幸运儿?在笔者看来,并不算。当时是有很多600分以上的考生,出于稳妥而选择了清华、北大以外的院校,算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