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宜昌的一个平凡的中产阶级家庭,杨元元于1979年出生。她的父亲是一位北京化工大学的高材生,工作体面、工资稳定。然而,幸福的生活在她6岁那一年戛然而止。父亲因肝病不幸离世,留下一空的积蓄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望瑞玲,杨元元的母亲,原本是一个习惯于依赖丈夫的女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她骤然面临生活的重压。两个幼子幼女需要抚养,她挣扎着撑起了这个家。从那时起,杨元元和她的弟弟变得比同龄人更为懂事。
杨元元从小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业天赋,她眼中闪烁着攻读法律的坚定理想,憧憬着大连海事学院法律系的学习生活。
然而,现实总是与理想背道而驰。母亲望瑞玲总是将杨元元的未来与现实的困境联系在一起。
大连离家太远,带来的担忧以及对生计的追求,迫使杨元元妥协了自己的梦想,最终选择了武汉大学经济系。
在武汉大学的学生宿舍里,母女俩开始了新的生活。望瑞玲为了陪伴女儿,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搬到了武汉。
这个决定改变了母女关系的动态。杨元元逐渐失去了自由,她的生活被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爱所笼罩。
每一个决定,无论大小,都需要经过母亲的同意。母亲关心备至,但也让杨元元感到压抑。在这个被照顾得无处不在的环境中,她似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独立的空间。
毕业后,杨元元陷入了就业的迷茫。她找过不少工作,但很多都因为望瑞玲的干预而未能成功。母亲总是认为某些城市不适合杨元元,某些工作不够体面。
一天,杨元元收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要求自费3万元学费。面对这一难以逾越的天堑,望瑞玲再次否定了女儿的梦想。杨元元心灰意冷,转而尝试报考公务员,可依旧被母亲否定。
在家庭的控制下,杨元元的人生渐渐失去了方向。她对母亲的依赖和愧疚感让她无法迈出自己的步伐。母亲对她生活的全方位掌控,让她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
然而,一次意外的转机改变了一切。杨元元获得了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再受制于母亲。当她坚定地表达了去上海的决心时,母亲竟然没有出言反对。
于是,在30岁的时候,杨元元终于获得了研究生的机会。但与此同时,她的弟弟杨平平也毕业了,并提出了一个让望瑞玲意想不到的提议——将她接到北京去。
这个提议让杨元元感到意外,但她也明白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然而,望瑞玲拒绝了去北京的建议。她不想离开女儿,她习惯了对杨元元的掌控和照顾。
就这样望瑞玲擅自搬进杨元元的研究生宿舍,这使得宿舍氛围变得紧张。其他学生对此感到不满,纷纷向学校反映。
学校最终决定给予母女一些方便,提供了一处廉价的住房,同时给予杨元元一份兼职工作。然而,母亲对这些安排持不同意见,坚持要和女儿同住。
学校对母女住宿的问题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望瑞玲在截止日期前搬离宿舍。虽然学校提供了一些安排,但她们需要等到新房子准备好。这期间,母女俩在寒冷的深秋夜晚过得非常艰难。悲剧的阴云笼罩着她们的生活。
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杨元元终于找到了一间毛坯房,月租仅为450元。然而,这间房子可谓是一片空白,连热水都成了奢望。
尽管屋子破旧,但至少是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杨元元也只得将就。这是一个深秋,寒风凛冽。杨元元冻得整夜无眠,躺在床上不断凝视着天花板,回忆着自己走过的艰难岁月,思考着未来的道路。
她心中充满了痛苦。三十岁了,家庭未建,事业未立。即便毕业,也难有高薪工作。而且,毕业后母亲是否还会坚持与她同住单位的宿舍?这样的安排如何让她在同事间昂首示人?
这些念头让杨元元忍不住泪如泉涌。她早已忍受良久,自从母亲决定进入大学的那天起,她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沉重。尽管她努力争取着不错的工作和学习机会,但每次都被母亲的无理要求打乱。
如今,她已经懂得母亲所谓“爱”的本质。这份“爱”如此自私。或许,母亲只在意自己,只是想找个“依靠”的人。而她,恰巧是母亲眼中最理想的对象。这些想法让她再也无法忍受,最终选择了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