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说,都是一种无法接受的行为,它严重破坏了学术诚信和学术研究的质量,也不符合高校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高校必须采取措施来防止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依然还有一些人为了利益声誉铤而走险,甚至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引导学生也跟着造假,从而造成了不良影响,让人唏嘘。
相关的造假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的真实性、论文署名、抄袭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学术的权威和尊严,也导致科研基金失去意义。
1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大动物医学院发布情况说明,称学校教师黄某某被人举报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学校已经成立工作专班,对此事展开了调查,将坚持师德师风的第一标准,对相关行为零容忍,将依据调查结论给予严肃处理。
很坦白地说,高校教授被人举报学术不端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件事为何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因为此次举报和以往不一样,这一次针对教授的举报由11名研究生联合发起,并公开了125页的举报材料,将所有的问题都像论文一样完整地叙述出来了,这是什么概念?
这件事还要从1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的11名研究生举报导师说起,这些学生因为觉得不公平,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和导师的打压,联合起来公开举报了教授黄某某,认为导师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黄教授在指导3名博士和13名硕士的过程中,涉嫌篡改实验室数据、论文署名不当、科研数据和图片造假、操纵科研同行评议等等。
认同导师行为并配合的学生都获得了产出和成果论文,不配合、不认同的学生被打压,所以这11名研究生无法接受。
从具体的举报材料来看,详细地列举了黄教授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有些地方的篡改过程触目惊心,比如将“小鼠肝脏中的蛋白表达结果”篡改为“仔猪肝脏中的蛋白表达结果”,如此一来,实验数据和结论还有科学性吗?
客观地说,学生和导师闹翻了对谁都没好处,一般情况下,学生是不会公开举报导师的,要知道一旦举报,自己的学业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下一个导师在关键的时候会给予他们通融吗?
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这11名学生大概率是没办法了,举报导师是最后“一根稻草”,这就是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所在,导师的权力太大了,学生有时候很无奈。
在这份提供给学校的公开信中,11名学生概括了导师黄某某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希望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很坦白地说,如果这件事情属实,学生的做法值得肯定,诉求也完全合理,读研本身就非常不容易,毕业后的就业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在学校期间就被导师打压,他们该如何去完成学业和面对未来的人生?
值得关注的是,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在125页的举报材料中,还涉及黄教授多篇重要论文,这些论文曾被黄教授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成果。
要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属于重大科研项目,如果这些项目都涉嫌学术不端问题,那胆子也太大了,这里面涉及的科研经费可不是小数目,而且还是一个系统性的科研,涉及的科研人员很多。
有人说,高校学术不端问题很常见,只是学生受了委屈给捅了出来,否则根本没人知道,很多论文发表后都躺在数据库里,对现实的科技发展毫无意义,根本问题就是科研本身不严谨,很多人都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论文很水。
但这种行为伤害的不仅仅是高校和学术圈的声誉,还有在读的研究生,如果大家都视而不见,导师可以继续享受鲜花和掌声,在研究领域内洋洋自得,而学生却在无声地叹息,这种现象不正常。
高校教授学术不端问题需要正视,曾有媒体进行过调查,问题非常明确,抄袭、伪造或者篡改数据、不当署名等问题占多数,这些问题不解决,产出再多的论文都毫无意义,只会对浪费科研经费。
据了解,华中农大的这位黄教授是博士生导师,也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的主任,还曾经主持过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比如973计划、十四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
希望华中农大能深入调查黄教授的问题,相信有了学生提供的125页材料,应该可以很快就弄清楚问题所在,如果属实的话,该教授的学术生涯应该到头了,尤其是涉及到的大科研基金项目,一定要彻底查清楚。
当然,这种事情的出现,有时候靠事后调查显得很累,也非常低效,关键还是在于平时的监督,尤其是科研项目的评审和科研过程的监督、举报机制,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否则这个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信息源:华中农业大学、中青在线/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