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考生对什么专业都不感兴趣,怎么去选择大学专业?很多家长都会碰到的一个现象,其实大多数的考生对大学专业,表现出来的呢就是没有太多的兴趣,也没有太多的概念。
说实话这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对吧,像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上这么多年学,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慨念呢叫做职业教育,高中期间也不会专门开设一门课程去讲大学专业里面的这些专业到底都是干什么的。只不过到了高考志愿填报这个环节,无论你有没有兴趣,最终呢只要是你要上大学,都必须得选择专业。
如果实在是不知道你家的娃到底是喜欢什么样的专业,该如何选专业呢?
第一种思路:
家长在志愿填报前就是再次确认一下孩子他是没有兴趣还是我们没有发现娃儿的兴趣所在,如果是没有发现娃儿对哪方面是比较感兴趣的,建议有时间的话,最好是能够把理工类或者是文史类的专业的大致情况了解一下。
家长们不要光听到本科专业就700多个,打心里就犯嘀咕,心想这得看到什么时候啊。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除了生化环材,农林地矿油、小语种等等这些专业之外,剩下的专业也不过就是几十不到一个个了。
在进一步了解的过程中,家长和考生就会锚定几个想要学的专业范围,或者说是大体的专业方向,这是一种思路,家长和考生越是只知道少部分的专业,就越不知该怎么选,这是普遍的现象。
第二种思路:
就是把主要的专业也了解了,但是对这些专业还是提不起兴趣,该怎么办呢?
第一个应对办法就是随大流,就是选这种热门专业,比如像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的、经济金融类的、财会类的专业等等。那么这种热门的专业其实再差呢也不会差到哪去。然后从这些专业里面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我们最起码不讨厌的专业。
第二个应对办法就是选未来出口宽口径的专业。如果我们把专业按照未来就业的指向性粗略的去分一下,可以分为对口职业强关联专业和弱专业两类。
对口专业强关联的专业,比如说护理、临床医学、师范、航海技术类、航空航天类等等这样的一些专业,它就属于同未来职业强关联的专业。
那为什么说也可以选择一些宽口径的专业呢?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感觉自已前期确实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的专业,但是我们在报志愿的时候,其实也并不知道或者是没有实际的去学过或者真正的实践过,被这个专业录取之后未来是否真的感兴趣,也确实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所以说选择这种宽口径的专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进可攻退可守,而非是像咱们前面所说的,像护理、临床医学、师范、航海技术等等这样的一些专业。如果你不从事本专业的话,转行的成本就很高,而且转行之后你之前所学的知识大概率也用不上了。因为专业跟职业的对口性强,不干本专业对口的职业,干其他的大概率你是拼不过其他本专业的人的。
虽然说现在高校都有转专业的管理办法,但是真正进校之后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越是热门的专业方向,转专业就越困难。那么如果我们选的这个专业未来出口相对比较宽,那么可以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可以选择另外一的一个更加感兴趣的方向,在就业时既可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又可以去不同的行业企业里头去工作。
职场中的选择也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行业,这样的话呢才更加容易调整自己的专业学习路线,不会因为选错了专业方向而白白浪费了自己本科学习的这四年时光。类似这样的专业比如说像计算机类的吧,机械自动化类、通讯信息类、汉语言文学、统计学等等、这种就属于宽口径就业的专业。
第三种思路:
选择这种大类招生的专业,大类招生的专业一般都是包括多个专业的,实际上也给了我们考生一个二次选择的机会。
大类招生的专业一般都是在大一学年或者大二学年的时候,再确定会被分流到哪一个具体的专业方向的,俗称专业分流。
针对我们没有兴趣的这部分考生,就更应当考虑一下这种大类招生专业了,尤其是在对大类里面的这几个专业方向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又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情况下,直接选择大类招生的专业,绝对不失为是一种好的办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类招生很多都是冷热门专业搭配的,如果是进校之后成绩不好,专业分流的时候选择的余地就会相对比较小,很有可能被会流到一些冷门的专业方向。
第四种思路:
可以考虑一下综合类的大学,那就是针对我们没有兴趣的这部分考生,有一个特别大的风险,虽然我们上面说了几种应对策略,但是到了最后仍然还是会有部分的考生进入到了自己不是特别喜欢的专业里面。
这种原因可能是由于调剂,分流等等这些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考生呢也可以考虑这种综合类大学,综合类的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理工农医经管文法基本上都有开设。很多大学也都会开设分布在各个学院或者各个院系的辅修专业,供学生发展其他的专业兴趣。
也可以在辅修的专业方面进行发展,或者是跨专业考研跨专业就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底了我们前期专业选择的风险,控索了其他专业方面的发展能力,不至于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一里面一直这么待下去。
第五种思路:
这是一个最为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排除法。家长和考生按照选科要求,对照大学专业目录进行院校和专业排除,剩下的就是孩子的专业方向了。
由于不同层次院校开设的专业均有相同之处,所以采用此法进行实际操作时,并不是一杆打到底,把所有层次院校进行排除,要学会采用以前讲过的区间排除法,这样相对就好操作多了,也容易多了。
比如说,孩子的模考成绩始终在600分左右波动,那么我们就找上一年在600分左右上30分,下50以内的大学,都是你选择的目标。选择好区间之后,这些区间内的不同类型的院校再进行排除。不喜欢农林类的专业或院校,那就排除掉;不喜欢语言类的院校或专业也排除掉;不喜欢地质油矿类的院校专业,也排除掉.....依此类推,剩下的就是可以接受的院校专业了。
再在这些剩下的院校专业之中再来进行二次排除。比如说师范类的院校可以接受,但是不喜欢这些院校的某些专业,那就把不喜欢的专业排除掉;理工类的院校可以接受,但是不喜欢航空航天或是兵器类的专业,那就也排除.....依此类推,二次排除之后,留下的专业将是你最终选择的专业方向。如果有可能再进行三次排除也是可能的。
第六种思路:
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对号入座,不说十分精确,但求引导方向。具体到实际情况,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灵活应对,不可死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