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今年夏天,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赴丽水庞山实践团再次出发,踏上开往大山的列车,开始了为期三周的社会实践,继续探寻浙里共同富裕密码,赋能革命老区教育发展。
实践团已连续六年通过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素质拓展、融媒体搭建等形式志愿服务庞山,解决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问题。
团队成员根据上一年度所掌握的基本情况,结合本年度庞山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课程教案,紧扣时代主题,在红色文化、绿色环保、大国重器的主题课程的基础上,新增“打开窗口看世界”的主题。
走实振兴道路,深入百姓基层察民情
以“花”作词,“山水”谱曲。丽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深化“千万工程”构建花园乡村因水而兴,在这里,有万千青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六年来,实践团不断走实乡村振兴道路。
走进共富工坊,积累致富经验,结合专业知识,帮助农户引流宣传,拓展直播战线。参观灵芝基地,感悟乡贤经验,切实体会“先富带动后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生动案例。
通过发放水利普法调研问卷和宣传水法知识,争做田野观察家体察当地风土民情。实践团成立“走家访,促成长”的小分队,时刻关注来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日常的学习状况,便于我们从家庭教育端口入手对症下药。
“读书是大山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出路。”实践团成员们走访来校学生的过程中纷纷表示,“家访时发现许多孩子的家庭情况较为特别,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多,往往是父母其中一方承受着整个家庭的重担,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从心底希望,这些山里的孩子们能有个光明的未来......”
挺膺青年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守根脉
实践团深入学习贯彻并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团的十九大精神,在“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起新征程”主题下,开展“走进党的二十大·走进团的十九大”、“红色故事分享会”、“雷锋的奉献故事”等课程,用文学的魅力讲好红色党史故事,体认八八战略山海协作,有机结合杭州的运河文化与良渚文化并传播给丽水的少年们,用手工和绘画等兴趣艺术挖掘孩子们的想象力,传承浙里红色革命基因,坚持“常新常学,常学常新”的原则,帮助孩子们守好红色根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哥哥姐姐们来这边给我们上课,每年带来的内容都不一样,增长了我们的见识,非常喜欢哥哥姐姐们给我们准备的课程!”学生叶良润曾在记者采访时说道,她是六年支教期间都会前来浙水院驻庞山的暑期假日学校学习的孩子。
成就“国之大者”,体悟传统文化品魅力
实践团开展赋有水院特色的亲水课堂,劳动教育课程,非遗手艺课程,感受中华文化之美,乡村振兴看丽水,廉洁文化等主题文化课,特设“我是纸雕师”、“生活中的国画课”、“树荫下的篮球课”等兴趣课堂,让孩子们浸润于传统文化的魅力当中。在开课前,多次走访踩点,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场地资源,开展趣味运动会,提升留守儿童的体能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他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致力于在体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成就“国之大者”。
在畅谈理想的环节,很多孩子坚定初始立下的志向,“想当海军,去边防保卫祖国”“想当医生,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想当老师,用知识浇灌祖国花朵走出大山”......
书写青春华章,打开世界窗口看世界
实践团先后开展《马栏开花二十一——原子弹的故事》、《红旗渠精神》、《东西方美术史比较》、《家门口的盛会——杭州亚运会》等主题文化课程,通过绘画、手工、运动等趣味课堂,让孩子接触了解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旨在告诉孩子们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也希望孩子们从课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拓展美育思维。
在方寸之间眺望山川之外的世界过程中,书写青春华章,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和情怀,做一名勇敢逐浪少年。
六年不间断的暑期支教是对大山深处留守儿童执着的守护,更是浙水院信息青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了解国情社情,提升综合能力、贡献青春力量的平台。
据悉,六年来已有累计80名信息学院学子奔赴庞山接力支教,服务留守儿童超过300人次,累计授课836节次,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与丽水市峰源乡庞山村党支部党建联建共建协议书,开启“探寻浙里共同富裕密码,赋能革命老区教育发展”之路。
同时,经过多年良好的校地合作,队长陈雨同学被聘任为莲都区峰源乡团委副书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探寻浙里共同富裕密码·赋能革命老区教育发展”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与丽水市峰源乡庞山村联建案例成功入选全省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典型案例。水分子们将继续智慧赋能庞山全面发展,用热爱与坚守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