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陶悦清通讯员胡启照
“Westlakesister,weworkhardfortheAsianGames,comeon,go!(西湖阿姐为亚运而努力,来吧!)”
与“西湖阿姐”陈幼娟约见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口流利英语首先传入记者耳朵。走近一看,小卷发,蓝马甲,转身回眸的阿姐笑眼盈盈,“你好,我是阿姐陈幼娟。”
明晚,杭州亚运会就要开幕,作为城市志愿服队伍的一支,“西湖阿姐”们最近忙极了。用队长陈幼娟的话说,杭州人对阿姐很亲近,在“家门口”办亚运,就找阿姐来帮忙。
陈幼娟(中)在文明驿站参与志愿服务。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阿姐能飙流利英语洋朋友直呼“太酷了”
亚运盛会迎来四海宾朋,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外国朋友感到亲切。在阿姐团里,有不少以英语见长的老阿姐,每天苦练口语,各类实用场景英语对话信手拈来。
阿姐们为了学英语有多“拼”?记者现场见识了一把。从随身携带的肩包里,陈幼娟掏出《新概念英语》《走遍天下一本通》《300句旅游英语》等各类英语教材,笔记本、小纸条,一件件摊开,放了整整一桌。而书页里的几乎每一张,密密麻麻都是阿姐写下的各种笔记摘抄。
陈幼娟说,除了到老年大学“补课”,她还有两个独门的小诀窍:一是多背诵,每天记忆单词,抄写佳句,词汇量日积月累渐趋海量;二是勤练习,阿姐把远在欧洲的儿子拉来当自己的“网上教练”,遇到读不准的语句,第一时间发微信请教儿子,让他录语音,自己再对着语音每天反复模仿练习。
多年来,一边做公益一边学英语,为陈幼娟找到了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有时偶遇外国朋友求助,陈阿姐就抓住时机“秀”一把英语,即便遇到一时“卡壳”说不上来的英语单词,也不慌,马上用笔记写下来,回家查字典翻译,反复记忆背诵直到牢记。
一次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附近,一对老外夫妻用生涩的中国话向陈幼娟问路,她灵机一动,马上用英语回答:“Atfirst,crossthetrafficlight,turnright,thanonyourright.(穿过红绿灯,右转,然后在你的右侧。)”一通流利的应答,当场把老外夫妻惊到了,脸上写满佩服。自此,陈幼娟更加坚定了用英语做好志愿服务的信心。
“通过我,感受杭州这座城。”陈幼娟认为,志愿服务无小事,阿姐们讲英语并非单纯的“炫技”,而是让远道而来的中外朋友更好地认识杭州这座城,了解其中的人,深刻感受杭州之美。
陈幼娟进社区上公益英语课。
能说会画懂杭州阿姐人人好身手
除了“炫”一口流利的英语,前不久上岗的首批10位“西湖阿姐”志愿者,可以说个个身怀绝技。
今年8月,西湖区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发起亚运特色服务队,取名“西湖阿姐”。
通过层层选拔,阿姐们平均年龄在50到70岁,均是杭州本地人,气质婉约、知性,对杭州城市文化如数家珍。而且阿姐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人都有外语、绘画、摄影等多项特长。
比如陈幼娟,今年69岁,已经在西湖景区微笑亭志愿服务8个年头。多年来,她承担着为微笑亭志愿者进行上岗培训的任务,对志愿者服装、语言、肢体,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志愿服务教学模式。
比陈幼娟小两岁的樊瑞娟,人称“樊樊阿姐”,退休前是一名工程师,擅长维修潜艇等各类设备,是一位英语说得很溜的“银发技师”。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小花篮第三代传承人,阿姐洪立萍则一直致力于通过西溪小花篮展现杭州文化,传递亚运精神。
再说阿姐吴佩荣,平时热爱摄影,亚运会到来前,阿姐就每天背着相机,足迹遍布杭州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杭州亚运会的精彩瞬间,定格志愿者风采,是她的心愿。
还有一位擅长水墨画的蒋彩仙阿姐,多年来笔耕不辍,用笔墨描绘杭州美景……
陈幼娟表示,虽然“西湖阿姐”们的看家本领五花八门,但大家有共通的一点,那就是都有着一颗闪亮的公益心。
陈幼娟上公益英语课。
深入场馆街道社区服务天天看得见
亚运会召开前夕,“西湖阿姐”们早早整装出发。
杭州在亚运会赛事场馆周边、交通枢纽、商圈景点等重要区域,设置了亚运会城市志愿服务“文明驿站”,“西湖阿姐”们最近已争相上岗,为中外游客和市民提供文明宣导、赛事宣传、城市推广等。比如接待不同国家地区的运动员或游客需要注意的礼仪、习俗差异等,以及如何购票观赛、城市旅游等,阿姐们都能够提供专业周到的咨询服务。
连月来,阿姐们还深入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亚运场馆周边等地开展驻点服务,跟随“西湖区亚运大篷车”走进社区开展“亚运小课堂”,向中外游客特别是老年人,教授如何使用“亚运一站通”小程序,如何进行数字火炬手传递、线上购票及观赛等,提供数字助老贴心服务。
“亚运会不只是年轻人的事情,我们中老年人也能参与。西湖阿姐更懂中老年人需要什么,通过她们的服务一定会让更多人参与到亚运中来。”参加助老服务的社区李大伯对“西湖阿姐”们的到来给出好评。
陈幼娟表示,接下去,“西湖阿姐”这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还将不断扩容升级,吸纳更多有才华、有热心的银发志愿者,为城市增加一抹靓丽银发风景。
首批“西湖阿姐”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