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咏瑾
园长回应幼儿园为啥烧火做饭
近日,江苏徐州徐海路幼儿园发布的园内烧火做饭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只不过这一次热气腾腾烧火做饭的不是大人,而是一群有模有样系着围裙、带着厨师帽的幼儿园小朋友。看着这些Q版的大厨们熟练地杀鱼刮鳞、蒸米饭、炒菜、卤猪头肉一条龙,直到围坐在一起美美地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扬起的小脸上满是笑嘻了的幸福表情,围观的网友无不称羡:有娃的网友直呼“这就是教育的本意”,巴不得把自己的娃也送去历练一番;没娃的网友也羡慕地表示自己除了会点外卖,这些技能一个都不会,想问问该幼儿园“还收29岁的大童”吗?
虽然也有部分网友戏称该园为“辛者库幼儿园”,言下之意是忙得团团转的孩子们不但辛苦,而且学习的还是带有“下里巴人”意味的体力劳动技能,颇像到了清代宫廷剧里犯罪的奴仆接受惩罚的辛者库。但他们这一自觉幽默的比喻很快遭到了网络上不少正能量的反驳:让孩子们打下劳动的根基、触摸真实的生活,怎么还要用鄙视链来划分个三六九等?
教育部也曾发文,为各个不同学段的孩子们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的学段目标。视频中快乐劳动的孩子们不是不能去学钢琴、练舞蹈,人们所能看到的,也仅是他们在生活课程上的真实呈现。这里的孩子不再满足于拿着玩具过家家,而是有模有样地认真干活,真正地掌握生活的日常必备技能,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又享受到了劳动正面回馈中所带来的快乐和丰硕,园方真正地将教育指导与实践引导进行了积极的结合。该园园长在接受采访时总结道:“孩子们特感兴趣,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可自信了,特别享受这种成功带来的喜悦。”有远至哈尔滨、内蒙古等地的家长千里慕名来求学,现在幼儿园的报名已经排到后年了,就是这一教育方式广接地气的最好证明。
“劳动型幼儿园”的走红,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教育的意义与本质到底是什么?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本就源于社会劳动,是为适应传授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明:“生活即教育。”即教育是为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而行动能力则排在了首位。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日益精细的社会专业化分工,以至于知识的迭代传递也日益的专业化与精细化,并且这一趋势所涉及的儿童年龄段越来越幼小,这从某种程度上背离了教育的初级阶段往往应从通识教育的常规逻辑,也解释了为何很多早慧的神童通过某方面的强化训练,在极年幼时崭露的天资甚至超越了常人,可一旦长大成人后却陷入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窘境,从这一层面来看,在如此接地气、有烟火气的幼儿园里学劳动,不但增强了孩子们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更为广域的多层次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也为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心理支撑力量。
这也为我们广大家长提了一个醒,如今随着居民普遍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习惯于“精养孩子”,似乎只有尽早地学习文化知识和高雅爱好,才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何尝不是一种被所有人熟视无睹的揠苗助长?这几年针对孩子教育“卷起来”这个热词让人们情绪复杂、喜忧参半,与学习知识比较起来,学习生活技能似乎变得无足轻重,这种观点显然失之偏颇。打造健康的教育机制,不但是“教书”,更加要“育人”,还要注重孩子们更为广泛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构建家庭+学校的协同育人模式重要而长远的课题。
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幼儿园甚至中小学,把课堂搬出教室,搬到“厨房”、田间以及更多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寓教于乐,增强实践操作经验,让孩子们能够更加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给予教育更多的丰富体验。
[作者]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