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新质生产力带来哪些新兴岗位? 专家给你的春招支招→

眼下正值“金三银四”求职就业黄金期,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显然,即将走出校园的这届年轻人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而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又将给求职者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前些天,南京理工大学组织了一场线下招聘会。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彭绍辉:传统的制造业将来一定会往智能化方向去发展。所以我比较倾向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的这些方向。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周双喜:我们还举办了全校的专场的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招聘会。设置了国防军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应的专区,一共进场240家单位。

而一场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的春季专场招聘会,吸引了近500家企业参加,提供约1.1万个工作岗位。记者注意到,这些岗位中,除了匹配学校优势专业的物流进出口相关行业外,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岗位来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

上海市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介绍科副科长张锋:这些行业涉及的参加招聘会的企业也是逐年增加,岗位的数量以及岗位的种类也是在逐年增加的。

记者走访多地就业市场发现,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今年春节后一个月求职竞争指数最高的10个职业中,前端开发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岗位。

深圳领存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楚一兵:像我们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企业,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对于算法工程师需求量很大。今年我们计划在全国招聘500多人,招聘人数同比增长10多倍。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唐天一:我一共拿到了大概10个左右的录用通知。现在市场上对人工智能的人才还是比较急切的,我的研究方向就是自然语言处理,就是去研究比如说让大模型更好地应用于中文的这样一个场景。

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肖冬梅:只要是这种新兴产业背景的学生,可以拿到很多的录用通知。他们目前在社会上的需求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如饥似渴”。

专家介绍,随着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将持续释放发展动能,在一些岗位消失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少新的岗位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赵忠:新质生产力本质上还是技术驱动的技术革命。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也会增加。但是并不是说人文社科就没有用武之地。例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需要怎么样更好地完善,使社会政策体系更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再例如人工智能发展后,大家讨论很多的,就人工智能如何合规,如何在这个伦理上平衡,这些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人才。

好风凭借力新能源领域成招聘热门

某招聘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众多新兴产业中,今年春招市场,新能源领域是热门招聘领域之一,不少毕业生都选择了进军该领域。

在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今年即将毕业的杨佳琦正在向师兄请教着设备调试方面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杨佳琦:即将就职的公司除了我需要会的这些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我有一些硬件调试的能力。我就特意找了实验室的师兄,提升一下自己的硬件调试的能力,方便入职以后更快上手。

今年25岁的杨佳琦,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这个专业以往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以及一些科研院所。而近几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杨佳琦他们也有了更多新选择,她所在的班里今年超过30%的毕业生都选择了新能源相关的企业。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杨佳琦:新能源蓬勃发展催生了很多的需求,有控制算法岗、新能源设备维护,还有一些硬件设计的岗位,它的细分工作内容很多。比如说我的专业可以放在风机的设计优化上面,还有数智化坚强电网的建设上面。国家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在未来一定是对国家有比较重大的支撑能力的,很多同学都跟我一样想通过一种智慧赋能的形式,让新能源的设备还有系统配上一个智慧的大脑。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市场部主任李琪:据我们统计,去往新兴产业的比例大概每年有10%左右的增长率。

在杨佳琦即将就职的这家新能源企业,我们见到了佳琦未来的团队成员,他们正在进行未来智慧化风电场的技术攻关工作。

金风科技研发中心算法主任工程师于迟:整个研发中心的平均年龄可能也就32岁33岁左右这样。希望能够把这些最新的前沿的技术,运用到风电设计和控制之中去,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金风科技首席人才官胡江:今年校招大概招聘150人左右,社招大概还要招聘1000人左右。我们除了从传统的机械、电控这些领域招聘人才之外,我们在从数字化、大模型、碳核查、碳交易,包括在我们随着“一带一路”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我们在一些小语种的语言,然后包括在商务、法务方面,都会有一些人才需求。

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热门,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去年全县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吸纳引进了近2.5万名毕业生。

2023届毕业大学生彭帅:我是在一次学校的招聘会上,机缘巧合发现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我就决定变换赛道。来到公司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日新月异的行业变化让我每天都学习到新鲜的前沿知识,感觉个人发展空间很大。

合肥市长丰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新宇:我们目前县域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企业近200家,正全力打造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基地,预计未来3-5年内,全县范围内将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

未来产业“数字园区”释放更多就业红利

未来产业,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记者调查发现,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云计算等一批未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在湖南长沙重点打造的这片“天心数谷”数字园区,这几年,中国电信中南智能算力中心、360全国科创研发总部(长沙)、湖南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一批从事未来产业的企业单位相继被引进。

中国电信湖南公司云网调度中心云及IDC技术总监罗子曦:这里就是我们湖南电信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我们会从海量的数据中进行一些客户感知优化的方法挖掘,进行一些客户商机的发现。

中国电信湖南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邓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IT、5G、网络安全还有量子等新兴技术领域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我们近三年累计招聘这一类的人才超过1500人,2024年我们也计划招聘400人左右。

坐落在数字园区里的湖南大数据交易所是全国持牌第五家、中部第一家数据交易所,它将400多家“数字商家”链接成一个生态,自运行以来,交易所已实现超10亿元的交易额。

湖南大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滕书华:现在湖南大数据交易所周边已经聚集了很多的企业,数据交易方面现在刚刚起步,后续涉及数据的供方、数据的处理方、数据的合规方、数据的交易方交付,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长沙市天心经开区组织人才局局长周璐璐:目前就我们园区来看,产业的数字化、数字化的产业目前也是形成了大量的岗位需求,急需我们相关的人才、融合型的人才来进行填补。

记者了解到,目前数字园区入驻企业数还在持续增长,仅中国电信中南智能算力中心就计划再引进1000家云计算、智能网联、5G应用、人工智能等企业入驻,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带动近500亿元的相关产业发展,相关部门也正在积极引进和培养适配的人才。

长沙市天心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曾红鹰:我们引进高端人才,另外一个就是培育人才,我们跟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大、中南林科大、湘潭大学等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同时也成立了15个人才实训基地,来培养一些应用型人才。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00后在工厂成就自我

在新质生产力不断赋能传统产业的背景下,一些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变革不仅重塑了传统行业里工人的工作环境,对新技术复合人才的需求,也给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可能。

高度智能化生产线、物料自动传送、每9秒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天津这家电脑制造生产车间,若干机械臂在五颜六色的LED灯带中有序操作。00后姑娘李琪负责这条生产线从装配到成品下线的全流程工作,别看现在驾轻就熟,然而一年多前,刚刚大学本科毕业、学习统计学的她,从没想过自己会在工厂车间里工作。

联想集团创新产业园(天津)智能制造部生产组长李琪:以前觉得工厂肯定都是嘈杂的环境,没有很好的设备设施。那个时候,我的室友她是进了一家化工厂。她就跟我说,要把眼界放宽一点,不是真的一定要在一个写字楼里去办公,在工厂里也有很多的选择。

在室友的鼓励下,看到这家工厂的招聘信息,李琪投了简历。当看到工厂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后,她彻底改变了印象。入职后,李琪一有时间就去找老师傅学习不同岗位的技术,她说自己最喜欢为台式机面板打螺丝,很解压,看着零部件一点一点组装成一台的整机,也很有成就感。技术熟练之后,李琪又开始学习管理知识,入职不到半年,她就负责了一条新生产线的搭建。

联想集团创新产业园(天津)智能制造部生产组长李琪:我2022年7月份入职,大概在11、12月份的时候过来,领导当时说让我去挑头去做这个事情,也是在那一年得了一个优秀员工的奖励。

如今,李琪已经可以娴熟地管理两条生产线,统筹安排100多人工作,由她参与搭建的生产线每天满产可达4000台。在李琪所在的工厂,像她这样的大学生还有几十名。眼下,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企业正积极搭建相应人才培养机制。

联想集团创新产业园(天津)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欣:智能制造技能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现在急需的,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和高校的这种合作模式,考虑将一些课程能够前置到学校,让这个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把需要提前掌握的这些知识和技能学习完成。

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统计,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业数字人才缺口将达550万人,人才供需比为1:2.6。

创新教育模式探索人才培育新路径

我们看到,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崛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的人才需求正在发生变化,那么作为育人主体、输送人才的学校,如何才能培养出适配的人才?

一大早,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一年级学生张家艳准备上课,不过她上课的地方不是在校内,而是在这栋科创企业聚集的写字楼的4层,这里就是学校去年设立的未来技术学院。今天她的课程是产品设计与传送,她要和同学一起调试一辆智能小车。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张家艳:我们设计的这款电动皮卡是一款集炫酷外形和智能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小车。

“智能小车”是去年刚入学时,老师给张家艳和同学们布置的项目。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张家艳:当时是我们老师以工程原理这门课程为导向导入进来的,他说我们学期末要做一个智能小车的项目,但是他没有规定我们,所以我们就根据自己的方向,还有自己的设想,然后设计它的外形和功能。

经过三个月的研发,智能小车诞生了。起初家艳她们希望小车能在危险路段自动驾驶运送货物,于是设计了避障功能,但在路演时却出现了问题。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张家艳:我们本来是想做避障功能,但是我们在路演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它变成了追障。

避障成了追障,同学们有些气馁,但学校保卫处反馈说,追障功能可以用在一些危险性的追击作业和校园道路上的巡逻。实验的误差变成了意外的收获,这鼓励了同学们继续创造的信心。为了设计出避障的功能,家艳小组还找到跟学院同一栋写字楼的扫地机器人公司求教。如今,这款智能小车已研发成功,家艳小组又在琢磨着是否还能加载更多功能。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张家艳: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给我们,然后我们以此为导向去解决问题,这跟我们之前的学习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给我们带来更多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加深了我们理论的应用。

能够随时到产业最前沿学习,是学校把未来技术学院放在科创企业聚集的写字楼里的初衷。而家艳她们设计小车,从发现、解决问题,到最后产品落地,也正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探索的新的人才培养路径。目前学院设有智能制造、消费电子和智慧医疗三个专业方向,除理论课老师外,还设有企业一线的产业导师,导师以真实的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起知识体系,培养动手实践、产品思维等综合能力。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师王伟:我相当于是一个项目经理,学生就是我们的工程师,学生就相当于大学4年在做项目,在研发产品。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冬军:我们的学生要适应未来整个社会需求的发展,他们一毕业之后不是看到这个社会上的东西觉得都是新颖的,而是他发现所有社会上这些开发的东西都是他们在学校正在学习的东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