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教育”一直以来都被教育界所“诟病”。也被教育专家们看作是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因素之一,但“提前教育”在家长圈中却是深受欢迎。
因为从方式上来讲,这种教育解决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问题,满足了家长们互相攀比的心理。
但究竟对于学生来说是利还是弊我们不得而知,但京誉君最近注意到,随着“提前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如今似乎已经扩大到大学校园中!
2021年年初的时候,复旦大学曾发布了一则公告:将开展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级在读学生的“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公告发布后,系统开放选课,880人的课程容量,几秒钟就被选满。
在讨论这个计划是否合理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什么是“高中先修计划”?根据复旦大学的回应,这个“计划”是为了让高中生抢先体验大学生的课程,提前体验大学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
通过周末先修学堂,同学们得到的不仅是学科前沿的知识,更是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学习志趣结合到一起。
大学与高中相联系进行教育活动并不是第一次,以往的高校夏令营、冬令营就有过类似活动,但让高中学生真实的去体验大学生的课程还是罕见。随后,也有网友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着什么急啊这一天天的,恨不得幼儿园直接送进复旦完了”“会不会过早培养片面、单向度的人”“社会竞争太大,人逼人向前跑”……部分网友担心,周末先修学堂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内卷”,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这种担忧其实也不是全无道理!内卷是这两年很热的一个词,它到底是指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用我自己的话说,内卷就是一种会走入“死胡同”的竞争,一种非良性的,自我消耗的竞争。
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但是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大学,能出人头地,所以不得不被一片鸡娃的大氛围裹挟着往前走。
以前的孩子可以零基础入学,现在至少得掌握某某英文词汇量,某某识字量,某某以内加减法才行,对吧?上学以后就更不用说了,兴趣班,各科补习班,奥数班,足够把课后时间填得满满的。
寒窗十年,只为了一次考试。当所有人都更加努力了,你要冒出来头只有更更努力。当孩子们一个个都这么厉害了,要想拔尖儿就必须付出更多,再多。
也许你要说,学生的整体应试能力提高了,这有什么不好吗?关键是好大学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随着学生整体应试能力的提高而增加,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教育体系走向互相倾轧、自我消耗的竞争模式。
这种“教育内卷”现象的发生其实是时代的必然,这也是我们的教育迈入新台阶的象征。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过去80年代,那个时候想要办事讲究的是“关系”,有关系就好办事,没有关系就寸步难行。
我们可以统称这个年代为“拼爹年代”,这个时候很少会有人觉得读书会改变什么,因为当整个时代都在“拼爹”的时候,大家想的是如何找到那个最有能耐的“爹”。非常注重“论资排辈”,很少加塞,弯道超车越来越难。
但如今不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论资排辈”这种理念逐渐行不通,取而代之的是靠谁不如靠自己。在这种理念加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读书上找寻出路。
为了出头,你比我努力,我就要比你更努力,你比我成绩好,我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超过你。“教育内卷化”也由此形成!
按照常理来说,“教育内卷”应该是一个正能量的事情,毕竟和“拼爹”比起来,这已经是绝对的积极向上了,但凡事都有度,教育过度了也就内卷了。当然其中也离不开大环境的原因。大环境的原因是好大学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僧多粥少,这是决定性因素。
相比而言,美国教育谈不上有多严重的内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不但质量高,而且数量够。
说起的美国大学,比较熟悉的也只有「常春藤」那几所,但其实美国好大学很多。常常一个小镇上的一所小学院就有可能在每个领域有相当出色的研究成绩,吸引很多学子慕名而来。
比如里克利夫兰附近有一个小镇阿克伦,那里的阿克伦大学算不得是名校,但是人家在高分子科学领域却是声名远播,美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轮胎生产商Goodyear的总部也正是在阿克伦。
大部分美国家庭并不热衷于“爬藤”,这里边儿除了因为价值观,我想跟高等教育整体上的高质量也是分不开的。
诚然,我们国内的教育在基础教育上非常扎实,但是在高等教育上目前和欧美的差距还很大,这是要努力追赶的方向。
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我们也有遍地开花,各具特色的好大学,这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到那时还会有人觉得一个大学开放周日的课堂给高中学生学习,是“教育内卷”吗?
您是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