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高三学生获得240万奖学金, 引发热议: 热爱, 才能迸发出你的光芒

最近,一个中国高中生火了。

正在上高三的余城宇,在同龄人正在准备高考的时候,他已经被美国的卫斯理大学录取,即将赴美留学。

并且获得了高达240万人民币的弗里曼亚洲奖学金。

余城宇从小就喜欢天文和电影,并且在这两个事物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余城宇就读的是成都外国语学校,即便上了高中学习压力大了起来,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热爱。

并且还启动了开挂模式:

拍了一部关于学校的纪录片《舌尖上的成外》,获得该校的校长特别奖。

在成都与澳大利亚的合作举办的黄金海岸视频大赛中斩获第一名;

发表天体物理学方面相关的论文;

……

在别的孩子都在全力备战高考的情况下,余城宇开启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高中生活。

正因为余城宇种种耀眼的成就,他被美国卫斯理大学的天文与电影专业录取,并且获得了240万的奖学金。

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余城宇的故事。

在别人都被高考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情况下,余城宇却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热爱中,最终勇敢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热爱,让你与众不同

在中国,参加高考是绝大多数高中生的宿命。

但是余城宇却勇敢选择走自己的路,如果要问,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

我想,那一定是热爱。

要知道在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看似风光,但其实却要承受着莫大的压力。

因为大多数人走的路,可能拥挤,但却是一条最平稳,最好走的路。

要想另辟蹊径,去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去面对前路的不确定的风险和意外。

余城宇在天文和物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如果他一旦中途放弃,在高考中就会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勇气不是无根之水,不会凭空产生,它一定是有基础和依靠的。

而余城宇的勇气就来自他对电影和天文的热爱。

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不会愿意顶着巨大风险和压力,选择坚持自己的道路。

什么才是教育的最终使命?‍‍

余城宇的行为,实际上是违背传统的教育观念的。

因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余城宇的行为属于“不务正业”。

余城宇的行为放到普通家庭,一定会被讽刺为:

“不好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整天想着看星星和拍电影这些没用的。”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高中学生心里只应该有一件事,那就是高考。

任何和高考之外的事情,都属于是“不务正业”。

所以,余城宇实际上一个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者。

他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高中不只有高考一条路。

余城宇成功了,他没有通过高考,也走向了自己光明的未来。

他挑战成功了。

而余城宇的成功,也说明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

所以,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什么才是教育的最终使命。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曾经说过: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个,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在我看来,教育的最终使命正是如此,就是让学生能够活出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热爱天文和电影的余城宇,被卫斯理大学的天文和电影专业录取,过上了自己所热爱的生活。

所以他并没有辜负他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

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似乎离这个最终使命越来越远。

以高考为目的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越来越多模板化的做题家

他们能力相似,经历相似,甚至对于未来的向往也相似——找一个好工作,这就是随大流的最终结果。

在带着极大功利性的教育中,年轻人正在丧失自己的个性和热爱

这正像余城宇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我想这也正是只有余城宇能够获得240万奖学金的原因吧。

诚然,余城宇的故事很难复制的,对于绝大多数的高中生来说,高考才是他们最稳妥的出路。

余城宇的成功,是天赋、热爱和环境统一的结果,这三者少一样都不行。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尝试,在教育中多去引导年轻人实现对自我的探索,让他们多保留一些自己个性和心中的热。

这样,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也能多一点幸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