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奔赴考场: 先高考后中考, 掌握考试技巧, 超常发挥是胜利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的标准之一。

6月20、21、22号为广东中考日期(不同地区中考时间有轻微调整),6月7、8号为高考日期,人生为数不多的两大考,中、高考为命运转移点。

有的人会认为中考考不好没什么,大不了高考的时候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千万别这么认为,中考也是人生中一次重要考试,它能够决定自己将来进入的是普高还是职高。

近年来,教育制度虽不断在改善,学校每年也有在扩招,但是孩子们依然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

初高中的升学率在50%左右。(意味着有一半的初中生无缘高中,一半的高中生无缘大学)

教育部曾发布:禁止学校或机构招收初三复读学生(意味着复读、择校将不复存在,每人只有一次初中升学考试机会)有很多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孩子,但是碰到考试就是考不好,平时会做的题目一到考试就错的一塌糊涂,最后只能后悔要是当时注意点就写对了。

现在的升学考试大多以最后一次的考试成绩为考核标准,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一到关键时刻掉链子,最后可能就白白错失好学校。

我们常看到有些成绩平平的孩子,一到大型考试,往往总是能超常发挥,取得超出以往的成绩。

而不懂考试技巧的孩子,因为固守常规,不懂变通,即使平时学得不错,但还是有考试失败的可能性。

要想考取好的成绩,除了知识和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

以下是北大清华的优秀学子的考试技巧

1.科学使用草稿纸

考试用的草稿纸与平时用的要区别对待,平时我们使用的时候就是很洒脱地在草稿纸上随手演算,考试时可不能这么用。

一张看似无足轻重的草稿纸,一到考试时却不容忽视。

草稿纸也要写整齐要养成将草稿纸划分区域,标好题号,然后按顺序使用草稿纸的习惯。

草稿纸使用得当,不在于用量多少,而是在于是否方便于检查。很多人觉得草稿纸能算出正确答案即可,还管它整不整齐?

草稿纸标好1、2、3……题号,是为了让自己在检查题目时,一下子就能找到它们,而不是在检查的时候从头到尾再算一遍,这样可以避免时间浪费。

第一遍完成的题目,把确认无误的、稍微不放心的、非常不放心的、根本解答不出来的,都要在草稿纸的题号前注上自己可以识别的符号,以确认检查的侧重点,做到有序而不乱的好习惯。

草稿纸上还记载了做题时的思维痕迹,如果写得太乱,确在检查时明明看出有些题目有别扭,当我们想在草稿纸上找计算过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草稿纸写得乱,计算容易出问题,有时候算得正确,往往却因为太乱抄错了答案。

建议:不仅是理科需要用草稿纸,文科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作文写作、政治、历史论述题的解答,也有必要在草稿纸上列出基本要点,有助于写作和答题的完整连贯。

2.考前5分钟,不要着急做题

考试时,一般提前5分钟发卷,要先看试卷完整性,然后写自己的考生信息,最后才是审题做题。

这样做避免试卷写到一半才发现缺页漏页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即使考题都会,但是如果重新誊写一遍到另一张卷子上,浪费的可不是5分钟的时间。

浏览卷子不是只关注自己有多少题不会写,要观全局,对题目的难度、题型、题目量、答题要求、分值等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确定自己答题方案,在答题顺序和各个题目上的时间进行分配,同时留出检查全卷的时间。

建议:充分利用好考前5分钟,做好准备工作,对考试进行合理的分配,很可能就成为自己在考场上制胜的关键。

3.会做的题目要保证做对

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会做的题目要保证做对,在知识掌握范围之内都尽量去争取分数。

就算碰到难题做不出来,也要把想到的关键步骤写在卷子上,争取步骤分。

粗心孩子在考后最常说的一句话:这些题目我本来是会做的,要不是看错了单位、符号,我肯定就能拿下。

1.做题要认真仔细,防止漏看或者看错而丢冤枉分。

2.有些题目没有必要进行繁琐推算,只需要将四个选项代入原题,符合题目已知的就是正确答案。

3.懂取舍,压轴题不必要强求一定会做,只需要争取步骤分即可。

4.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北大清华学子曾分享的答题技巧:

先易后难:先做一看就会的,其次再做需要思考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最后再做难度很大或者从未见过的题目。

懂得取舍:按照“分数时间比”原则,分值大的多花时间,分值小的少花时间。例如花10分钟做一道分值为15分的比用10分钟攻克一道2分钟的选择题更有价值。

按照原来时间安排:比如有一道题计划6分钟做完,但是6分钟过了,还是没有一点眉目,可以按时跳过,如果接近成功,延长一点时间有必要的。

做单项选择题一般不超过1分钟,非选择题15分钟左右。考试中,要合理分配时间,不要前紧后松,不要为了钻牛角尖在一道题上花费半个小时。

答题卡注意点:每次做完选择题后,应该马上把答题卡涂了,避免最后时间紧迫,涂错、漏涂等。

我是小叮当,喜欢与大家一起分享育儿小知识,如果您也喜欢,欢迎留言、分享或转载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