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已经进入倒计时。
知乎关于“高考时押题成功是种怎样的体验”的帖子,有超过1000个回答、400万人次浏览。
考得好,要九分的努力,也要一分的运气,比如你无意中了解的某个知识点、读过的某篇文章,明明不是在“押题”,却成为你解题的“小幸运”。
01
今天要和大家介绍一下,一份报纸与高考题的“不解之缘”。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考卷的作文题是以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故事,写一篇读书会的发言稿。在一个月前,这份报纸的“阅读版”刊登了一篇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文章《管仲相齐的“阴谋论”》,恰恰详细解析了三人之间的纠葛。
而2014年“天津高考”语文作文题是这样的——
《假如有一款芯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文字,也与该报纸2000年一篇名为《智慧芯片》的稿件紧密相关,许多句子与原文一致。
再久远一些,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
早在2007年底,这份报纸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新年献词《常人的悲欢,常识的力量》——
“这一年,中国的任何涓滴进步都基于权力对平常人的敬畏,基于国家对常识的回归。”“常人的悲欢日益成为国家的悲欢,常识的力量日益成为国家的力量。我们要回望这一年。这漫长而又不容易的一年。”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出这份报纸是什么了。
没错,它是《南方周末》,一家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严肃新闻媒体。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些金句,都是《南方周末》的手笔,出自其一年一度的新年献词。
不只是高考,在全国各地的中考,甚至小学到高中的其他大小考试,也频频引用这份报纸,使得很多学生因为刚好看了一期报纸而才思泉涌——即便《南方周末》以深度报道见闻,从来不是所谓的应考读物。
为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与年轻学子对阅读的兴趣,2021年4月,《南方周末》正式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
项目主要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免费赠送全年报纸,旨在让传道授业者勤读不辍,薪火相传,以一传百,代代相承。
目前,20000名“阅读火炬手”招募正在火热进行,全国教师均可在线免费申请《南方周末》报纸全年订阅,共同传递“开卷有益”的阅读火种。
扫码免费申领《南方周末》全年报纸
02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够长期阅读一份主打严肃深度新闻的报纸,某种程度上可以抵抗碎片化的弊端,保持一种适中的深度阅读习惯。
然而,在众多诱惑面前,持续性的深度阅读已然成为很多人的奢望。如何让更多人重新审视阅读,爱上阅读,这是《南方周末》在思考的重大社会议题之一。
《南方周末》内容可读性强,除评论、副刊等版块外,主打深度新闻报道,其中有很大部分是调查类报道,关注涵盖社会、时政、经济、环保、健康、教育、文化、军事等各大领域。
其文本之优美也备受众多教师、学生追捧与模仿。年复一年,《南方周末》成为一代代学子的“老朋友”,阅读这份报纸成为他们的青春记忆和一种习惯。
“夜航星”提到:“高中时需要背5年之内的新年贺词,到现在还是为其优美的句子、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也养成了每年看南方周末新年贺词的习惯。”
@刘苏文 说:“即使已经是大学生了,不用再把新年贺词里的句子用在作文里了,但是看南周的新年贺词已经成了新年的仪式。”
@柳晓春 表示:“刚开始接触南周,真的‘用心不纯’,因为我是一名高中生,本是想着通过南周了解时事,提高语言功底,但有温度、有大度、有严谨、有认真的一篇篇文章让我真的喜欢上了它。”
80后的 @梧桐树下 则说,他从2003年开始读南周,家里存着高高摞起的早已泛黄的报纸;受南周的影响,他在大学时学了新闻专业,也因为南周,结识了最好的朋友。
从网友们言语中,可以看到学生们阅读《南方周末》并不仅仅为了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