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简称“非全”)的文章,然后,很多人都在文章后面留言表示:“非全,就是花钱买个证书而已”。
相信,这种言论多多少少会让读“非全”的同学不太舒服,也太过于绝对。
所以,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为啥有人会这么认为,同时,也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绝对性。
有这种认识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之所以认为“非全”就是花钱买证,,“非全”就是混文凭等,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① 与以前的“在职研究生”相混淆
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压根都不知道2016年后的研究生改革。
不知道“非全”已经划入了全国统考,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样,需要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除了初试还有复试。
就连国家线都是统一划线。
很多读“非全”的同学,可能本身报考的就是全日制研究生,只不过复试表现不好,被调剂到了“非全”。
这就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而且,毕业以后也能够拿到“双证”。
以上改革是与以往的“在职研究生”完全不同,这种改革也在不断提高“非全”的含金量与社会认可度。
所以说,当我们真正了解“非全”研究生后,才能够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在评价一件事,一个人的时候,最好先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做出的评价可能才会更客观。
② “非全”的学费普通较高
“非全”之所以被人诟病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高昂的学费。
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非全”的学费会更高,并且,在读研究生期间,还没有奖学金、助学金。
这可能也会让很多经济条件不那么好的同学望而却步。
这,可能也是“花钱买证”说法的主要由来。
但是,“非全”并不能说就是花钱买证,这对于“非全”的同学来说,不公平,也不是一种客观的评价。
为什么说“非全”不等于“花钱”买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位同学的经历(来自“紫叶李Liz”的分享)。
2016年,她毕业于某“双非”师范大学的新闻学专业。
然后,开启了一个人的“北漂”模式,由于毕业学校不好,开始只能入职一所小游戏公司做一个运营。
然后,有了工作经验后跳槽到某互联网大厂,在这里,让她内心冲击很大,因为,身边的同事毕业学校最差也是“211”大学。
于是,她有了考研的想法,但是,舍弃现在的工作辞职考研又不太现实,所以,她选择了“非全”。
并且,还选择了名校的“非全”,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
而在读研期间,她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做作业、写论文到凌晨一两点都是常有的事。
对于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学校也没有因为是“非全”而有丝毫降低。
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毕业了。
目前已经晋升为公司的高级项目经理,已经在筹备自己买房。
她对自己经历的评价是:“北漂与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她20多年以来做的最正确的事”。
所以,通过这位同学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考研,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而“非全”,也不是说花钱就能上,花钱就能毕业拿证的。
如果有人还是坚持这么认为的话,有一个办法可能很快就能让他(她)纠正自己的观念。
那就是亲自去“买”一个“非全”证书!
我们没有必要在网上评三说四的,直接去“买”一个,看看难度到底有多大?
你可能需要经历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10月份报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然后在12月下旬参加初试。
然后,漫长的等待后,来年2月份查询考研成绩,出国家线,复试线。
只有你的成绩过了复试线,才有资格参加接下来的考研复试。
复试时还是按照1:1.2或者1:1.5进行,综合排名你还不能排在倒数才能够被录取。
而以上,这一系列操作都与学费什么的无关,与“钱”无关。
我想,光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就能够筛选掉一大半人,不然考研录取率怎么才只有不到30%呢?
特别是一些强势“985”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竞争会更激烈,分数并不比全日制研究生低多少。
即使你最终考上了“非全”,也不是说只要交钱就能够顺利毕业拿证的。
目前很多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与“全日制”差别并不大,除了上课时间不同外。
该上的课还是得上,该考的试还是得考,该修的学分也要修满,毕业要求也没有降低丝毫。
所以说,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也可以保证“非全”研究生的质量。
综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并不是那么容易考,毕业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水”,目前来看,其含金量与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升,至少是与考试难度,培养质量不匹配的。
我想,当不再有人认为“非全”就是花钱买证的时候,才能够给“非全”研究生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
写在最后的话
任何一种研究生类型的诞生,都有其对应的人群。
由于“非全”的特殊性,并不适合所有考生报考,特别是没有稳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还是乖乖考个全日制研究生踏踏实实做科研吧!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