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教子艺术]谁能解开分数的套

■王元华

1977年,我是我们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很是轰动。想必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很不爽,他之前发过誓:我要是能考上大学,他就把他的名字贴在茅屎缸上。也不能怪他敢发这个誓,我小学时每次考试都苟急苟凑勉强及格。我在他的印象中非但学习很差,而且很顽劣。

当时小学课本中有篇课文,讲的是少年英雄刘文学与偷生产队地里辣椒的地主英勇搏斗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语文老师讲完这篇课文后照例问: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其实他的意思是,今天的课就到这儿结束。他是最怕学生提问的,我甚至怀疑他连地球是圆的都不知道。那天,我偏偏不识相地问:刘文学也太傻了,干嘛不去告诉队长,再派人把地主抓起来?反正地主也跑不掉啊。他勃然大怒,打了我一个耳光还不解气,又向我爸爸告状,说我上课捣乱。上课捣乱?还不反了?我爸爸又把我狠揍了一顿,还不许我吃饭。

他自己不知道的,也不希望我们知道。除了课本,其他的书他都不许我们看。上自习课时,我偷看小人书,他发现了,就毫不留情地撕个粉碎,把我赶到教室外面。

老师自己是井底之蛙,也不希望学生跳到井之外,这种现象现在仍然存在。有的语文老师,除了课本和教辅资料,其他什么书都不看,他们就不许学生把小说带到学校里看。他们倒也未必是跟小说有仇,只是觉得学生看小说又不能考高分,看多了会分神,影响功课学习。

小时候,我家隔壁有个磨坊,我奇怪驴拉磨时为什么要被蒙上眼睛。磨坊的大姐告诉我:驴被蒙上眼睛,看不清前面的路,它就以为正在走向河边芳草地,马上就能吃到鲜嫩的草,所以才肯转圈子拉磨。

孩子们一旦为了考试而学习,被分数套住了,就像驴子拉磨似的,一遍遍地“转圈子”重复死记硬背,无休无止地刷题,那学习还有什么乐趣可言?难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就是要把孩子变得像蒙面的驴子一样蠢吗?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也许不明白,我当年如果没有看过那些与考试无关的“闲书”,后来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

我们怀念77年刚恢复高考的时光,其实是出于我们内心的热切期盼:希望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遴选和培养制度,能够考出孩子们的真才实学,而不仅仅是考出考试能力。民之所盼,也正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之所向。

好的制度能有效执行,离不开人心的维系。高考之痛,很大程度上不是制度之失,而是人心所缺。正是我们做家长的,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驱使孩子们一味追求分数,迷失了高考的方向,忘记了高考“初心”,把高考变成了分数的竞拍场。

解铃还须系铃人。也许只有我们做家长的能解开孩子身上分数的套,让孩子重回学习成长的“芳草地”。我想,我们让孩子上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他将来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至于考个好的学校,只是成才的手段。如果把孩子培养成高分低能,考再高的分数又有什么用?逼迫孩子为考高分而学,那是把孩子当鹅来养,以为斤两重了就能卖个好价钱,其实既不人性,又很荒谬。为什么不能给孩子松绑,让孩子从分数的重轭下解放出来?

更何况,高考考来考去,万变不离其宗,总得要考真才实学啊,如果不考真才实学,高考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往差里说,高考至少也是七分考学业水平,三分考考试技巧啊。说到底,高考最终见分晓的还是靠实力。我看过高考语文试卷后曾想:虽然让我直接考,不一定能考好,但如果让我准备一个月,我相信绝大多数考生是考不过我的。

再说,孩子为分数而学,每次考试都能考得很好,也未必能笑到最后。孩子从小学到高考要经历若干场考试,但真正有用的考试只有中考和高考两场,而平时的考试考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假如孩子们不是为考高分而学,而是为探求知识而学,那他就像松开缰绳的小马驹,学得可欢啦。告诉你也许不信,他如果不在乎平时考试考得好坏,心情放松愉悦地学,往往能事半功倍,一两个星期就能学完一学期所学的课程。

即使中考、高中的分数线是必过的坎,挣分数也可以换一种更有效的学法。管他呢,平时的学习先把学业水平提高了再说。至于考试技巧,等到初三、高三最后一学期再磨,也不迟啊。掌握考试技巧远比提高学业水平容易得多。技巧者,毕竟雕虫小技也。这样学习的孩子,平时考试成绩也许不怎么样,但由于他的实力明显强于其他孩子,后劲更足,往往能后来居上,在中考、高考时爆出出乎他人意料的冷门。

许多中考、高考的黑马就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简介

王元华,好读书,不求甚解。廿年俸禄报社编辑、机关公务员,无足道哉。唯教中小学、大学十六七载,而师道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后伴女高考,深味家有学子之无奈、苦涩与辛酸,遂矢志潜心,探求教子之道,得窥堂奥之一二,有拾贝之欣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