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一个高考状元为何却在国外走投无路, 最后跳桥自尽?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真实的故事。

此处的“故事”,就是它的字面意思——过去的事情。

十几年前,一个高考状元、清华大学教授在异国他乡,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个国内的天之骄子在国外走投无路?能力不行?运气不佳?还是别有隐情?

让我们从他走向人生终点的那个夜晚说起吧。

2006年7月21日凌晨,夜雨微凉,一个华人模样的男子独自站在加拿大多伦多高速公路一处立交桥上。

徘徊、纠结,时而仰天长叹,时而捶胸顿足。

天知道,他是多么舍不得自己的妻子,还有那个年幼的女儿。

“可是,没有别的选择了”。

他奋力一跳,挥别了这个世界,给家人留下无尽的悲伤。

这个人,名叫蒋国兵,一个曾经战胜过99.999%的同龄人的天选之子。

1979年,来自湖北天门的蒋国兵在高考中一鸣惊人,一举夺得湖北省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

当年的清华汇聚了半国英才,物理系更是天才云集,截止2001年,一共有75名两院院士出自该系,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精英院系之一。

能够被清华物理系录取,基本就算是走上了人生赢家的道路,大多数人都只能望见你的尾灯了。

那一年蒋国兵17岁,风华正茂、前程锦绣。

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个货真价实的天才,在高手云集的清华物理系中,他依然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本科毕业后,蒋国兵顺利获得了留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选择不像现在这么多,可以出国深造,也可以到500强企业任职......留校读研是当时的最佳选择,所以竞争异常激烈,全班35人,最后成功入选的不过2人而已。

研究生毕业后不久,31岁的蒋国兵成为中国最高学府顶尖院系最年轻的副教授。他的辉煌仍在继续。

当上清华大学副教授后,这位物理学的天才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他渴望到科学的最高殿堂去进一步深造。

幸运的是,自邓小平1978年作出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决策后,国家一直在选拔优秀的青年学者出国留学。

1996年,蒋国兵幸运的考取了公派留美的名额,进入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核物理学博士学位。

那个时候能够公费出国留学的,全都是些万中无一的佼佼者,此时的蒋国兵已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他自然不会想到,自己生命中最大的转折就要来到了。

2000年,蒋国兵获得普渡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了中国。

年轻的读者可能不知道,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2000前后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上,仍然有天壤之别。

在国外那几年让蒋国兵大开眼界。看惯了世间的繁华,现实生活的落差让他很快萌生了去意。

于是他跟自己的夫人卢女士合计。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移民。

目的地当然首选美国,不过,虽然蒋国兵曾经留美,但是那个时候美国大量吸收的是芯片和软件人才。蒋国兵所学的专业并不吃香,要移民美国,难度还是不小的。

那个时期中国人移民海外,有两个最容易的国家,一个是澳大利亚,一个是加拿大。我的几个同事就是在21世纪前十年中移居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

加拿大紧挨美国,边境也是开放的,来往非常便利。于是蒋国兵退而求其次,申请移居加国。

但是加拿大这个地方,移民虽然不难,要找份事做却不容易,对一个黄皮肤的第一代移民来说尤其如此。

2004年我的一个同事移居加拿大,就因为不好找事做,好好的一个IT工程师最后去一个超市当起了售货员。

蒋国兵的这个专业,要找个事做就更难了。但是他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蒋国兵是有理由自信的,毕竟从小一路开挂,头上顶着清华才子、美国博士的光环,在国内走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更是趋之若鹜、求之不得。

然后,蒋国兵四处投递简历,要求一降再降,却怎么也换不来一个工作的offer。

工作不好找,生活总还是要继续的。怎么办呢?

很多人都知道,在国外只要肯吃苦,混口饭吃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白人一般比较懒惰,有些工作他们不太愿意干,比较缺人手。

但这是些什么样的工作,就不难想象了。

我有一个熟人,2000年前后移民到新西兰,找了份收入很高的工作。每次回到国内都人五人六的,一副成功人士、优越感十足的样子。

但是他在我面前却相当低调,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知道他的底细。

这位仁兄在国内的时候供职于西门子,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到了新西兰后找了一份“对口”的工作——电工。

西方国家的民居,弱电箱等控制系统基本都在阁楼之上。阁楼一般只有半人高,在里面干活直不起腰来,非常辛苦。这样的工作没几个白人愿意干,所以它的报酬相当高。

迫于生计,蒋国兵跟我的那个熟人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干白人一般不太愿意揽的活。只不过他干的不是电工,而是油漆工。

作为一个天之骄子,堂堂的核物理学博士,自然是不会甘于做一个油漆工的。在这个事情上,蒋国兵早就有过深思熟虑了。

他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所学的专业太过冷僻了(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你懂的)。既然这个专业不行,那就换一个嘛,读书不是自己最擅长的吗?

所以他找的这个工作属于parttime(兼职),虽然对身体有害,但是报酬还不错。自己也有比较多的时间准备考试,争取早日再读它一个学位。

但是打短工也有个问题,就是太不稳定了,经常没活干。所以他不得不经常出去找别的零工干,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日子过得异常漂泊。

从国内万人敬仰的大教授到在加拿大做别人呼来喝去、朝不保夕的小工,心理上的落差是巨大的。蒋国兵感到非常痛苦,但是此时的他仍然没有失去希望。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重新读一个好一点的专业,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了。

可是,现实真的会如他所愿吗?

2002年,蒋国兵考入加拿大最顶级的学府之一、世界排名前20的多伦多大学化学系攻读化学博士。

这一年他40岁,已是不惑的年纪,仍然在为能够在加拿大生存下来努力奋斗。

2006年初,蒋国兵顺利获得了多伦多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并进入怀雅逊大学的一个研究项目中从事博士后研究。

可惜,这仍然只是一份短期工作,只有半年的合同。在此期间,蒋国兵不断寻找新工作,但遗憾的是,他投出的简历依旧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这成了压垮蒋国兵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前生活再苦,工作再卑微,但是希望还在。没想到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结果还是一样。蒋国兵渐渐意识到,这一切或多或少,跟自己的肤色是有关的。

而这,是无解的。

更要命的是,这一年4月他们买了房,每月单是还贷都压得蒋国兵喘不过气来,而他还有个2岁的女儿要养......

想起那些曾经远不如自己、在国内的清华同学们,如今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真是悔不当初啊。

他,终于崩溃了!

蒋国兵跳桥自杀后,很多人在惋惜之余不免要问上一句,既然在国外混不下去了,他为什么不回国呢?

其实,几年前蒋国兵与一个同学的对话,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2002年初夏,蒋国兵的清华同学许先生听说蒋也来了加拿大,特意去看望他。

他乡遇故知,自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二人彻夜长谈,一边怀旧,一边畅想的未来,好不畅快。

不过,临别时蒋国兵却一再嘱咐许先生,要求他10年内不要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其他同学。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蒋国兵非常潦倒,不想让清华的同学知道自己的处境。

那时他仍然希望通过努力,十年之后东山再起、衣锦还乡,可惜最终失败了。

祖国,是回不去的远方。

一个曾经的天选之子混不下去了,灰溜溜回到国内,可能比失去生命还要让心高气傲的蒋国兵难受。

蒋国兵的悲剧,其实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我的心中一直有个疑问。

为什么我的几个同事到了加拿大过得还不错,而更加优秀的蒋国兵却会走投无路呢?

这个问题一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才算有了答案。

在美剧《硅谷》中,经常会有这样一幕:午饭时间,三五成群的码农结队去吃饭,每个群体的构成惊人的相似——一个高瘦的白人码农、一个瘦小的中国码农、一个操着咖喱英语的印度码农…还有一个是大胡子的长发怪。

剧中Hooli(原型是谷歌)的CEO打趣说:这就是硅谷的生态,每个组里都有这样的一群人,如此才能让公司运转起来。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硅谷中,负责技术的华人程序员几乎四分天下有其一。然而,在中高层管理者中,华人却是凤毛麟角。

这在印度人不断在硅谷攻城拔寨的今天,显得尤其不堪。

就算是曾经的华人之光,微软前副总裁陆奇最后也在CEO争夺战中败给了自己的手下、印度人纳德拉。

华人的职场天花板比较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越是高阶的中国人,越难在硅谷受到重用,因为他们将会涉及到,可能是比较核心的东西了。

蒋国兵的悲剧也正在于此。

他的华人身份,从根本上就断绝了他染指加拿大高端岗位的可能性。

事实上,蒋国兵式的悲剧,在华人尤其是美籍华人中并不鲜见。可以说,这就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你越优秀,可能越难在欧美国家立足。

所以那些还在梦想着移民欧美,应该好好想一想、考察考察,看看那里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真的和自己梦想中的天堂一样。

外国的月亮,并不总是圆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