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晚报报道,近日随着气温升高,许多地方又“吵”起来了,小区、店面、公园、工地里传来的噪声让许多市民烦躁不安。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数据显示,4月,北京接到相关来电约4500余个,进入5月,噪声投诉激增,市民来电超12000个,公共场所噪声、商业经营噪声、施工噪声成为投诉的热点问题。像海淀区双榆树公园,每天晚上都有人开着音响唱歌、跳舞,“没几天就高考了,这样的噪音扰民非常过分”,还有的一个小区有9户人家同时装修,一进小区轰鸣声不断,整栋楼都在颤抖让居民体验到了另一种“抖音”。
噪声投诉激增,一是天气暖和了,晚上到公园、广场等跳广场舞、唱歌的人多了,二是到了施工旺季,特别是去年因为疫情而搁置的一些建筑施工和家庭装修,也顺延到了今年。多重原因累加,多种噪声叠加,白天楼上施工、晚上四处歌声、深夜工地轰隆,也难怪居民听闻噪声就头大。
市民投诉的,是噪音,也是“造音”。身在这么大一个城市,没有噪声是不可能的。但从举报投诉的噪声看,有的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情绪,在公共场合将音响音量开到爆,全然不顾其他人的感受;有的是为了赶装修进度,工作日里超时干,非工作日里也干,丝毫不管楼上楼下邻居的利益;有的施工现场不设围挡,不进行降噪管理,机器、汽车的轰鸣声、金属碰撞的刺耳声,俨然将工地当成了自家后院。更为可气的是,在相关部门接到市民投诉而现场处理后不久,很多人依然我行我素。
在公共场合娱乐放松不是不可以,但要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施工装修等是正常需要,但不能越过相关法规底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几天就要高考了,考生正在紧张的学习复习中,给考生留出一个安静的备考期,不影响考生作息,也是邻里之间应有的善意。
不造音,一靠自觉,二靠监管。无论是在公园里休闲的市民,还是施工主体,都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有尊重他人的自觉,尽量减少不可避免的噪音,坚决不制造完全可以避免的噪音。公园管理方、小区物业、社区工作者也多做一些解释劝诫工作,共同打造和谐的降噪无噪环境。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的,屡教不改的,特别是像不按照规定的工地施工、房屋装修噪音制造者,城管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该教育教育、该处罚处罚,坚决予以纠正。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贾亮
贾亮
流程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