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直击】众评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 命题水平大幅提升

6月7日上午,2021年高考首场语文考试结束。澎湃新闻从教育部考试中心获悉,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

谢维和(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从高考评价的指导原则上来看,体现了“五个坚持”,即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从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体现了“三个融合”:一是人文主题与语文知识、能力的融合。高考语文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对基础知识、语言运用、作文等方面的考查,达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二是引领基础教学改革与服务高校选才相融合。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紧扣课标、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考查知识和人才选拔上,很好地体现了综合性评价、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等要求。这些要求既满足了高校选才需要,同时对基础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三是稳定性与创新性相融合。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在保持总阅读量稳定的同时,在阅读中加入了图表等内容,非常契合目前数字化时代的特点,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

王宁(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第一,突出思辨性。思辨性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难以实现。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可以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如全国Ⅰ卷有一道关于粮食产量的题目,给出3个材料,需要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作出审辩式思考。在诗词理解上,甲卷和乙卷选择的2篇文章很深,考查了词、句、语言特点和结构,但没有一点死记硬背的知识,都融在语境和语文课文的文本内容里。

第二,突出语文学科生活化的特点。我认为考语文要生活化,但是生活化又很容易导致肤浅。今年的语文试题可以说体现了生活化,但是并不肤浅,在考查思辨的问题上是有深度的。

第三,突出运用。今年的语文试题特别突出语境,就是在真实的语境中抽取各种问题,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由纯粹的知识记忆走向自主学习,通过自觉思考得到新结论,这是我们在提高学生素养方面特别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我认为,今年语文试卷的导向非常好,能够帮助老师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切实地提高语文素养。

陈志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

第一,立德树人贯穿所有试题,紧扣时代脉搏。无论是阅读题,还是写作题,在选材上都结合时代特征,比如新疆棉、网络空间,结合建党100周年,强调青年的时代责任与担当,等等。

第二,强调逻辑与思辨能力。逻辑是基本的能力要求,思辨要求更高,这些能力都应该是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基本能力。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突出地强调对学生逻辑与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中,全国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关于粮食问题的考题用了3个图表,需要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运用逻辑与思辨能力解决问题。

第三,强调语文能力。今年试题很好地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这一要求。

第四,作文题强调青年的时代责任与担当。今年无论是全国卷的作文题,还是4个省份自主命制的作文题,都体现了建党100周年这一主题下,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建党100周年的教育。

朱德勇(南京金陵中学,正高级教师)

第一,试卷整体渗透立德树人功能导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如阅读第5题,要求联系嵇康和顾恺之的诗句结合材料谈理解,这一点不仅具备文本本身的审美教育功能,也涉及语文课标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和跨文化研讨等任务群的学习要求,与统编本教材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可以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深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二,试卷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实现教考衔接。这不仅显性地体现在诗歌鉴赏题中讨论这首诗作的创作时间上,还体现在文学作品阅读小说第8题中讨论王木匠解说石门阵时运用反复手法讲述的效果上。这些题目讨论的不仅有反复的修辞手法,还有小说的叙事方法。对小说叙事方法的讨论是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在统编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诸如《百合花》《大卫·科波菲尔》及《老人与海》等作品多有涉及。如果只是一般应试训练,只记住修辞手法作用,没有运用在文学任务群各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中形成的解读能力,一般大概能理解到“渲染”,不一定能考虑到“延宕”。

第三,试卷与课标、统编本教材的内在精神一致,强调能力,融会贯通。培养语文素养,情境化学习及依据语境理解语义非常重要,这也是课标的要求及统编教材的重要学习方式和核心学习内容。结合本套试卷,我的理解主要有:1)第21题就是在真实阅读情境中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实现语篇衔接的例子,对“雪衣藻”和“雪变色”关系的表达,要在阅读情境中考虑多种多重语境关系,这不仅是表达句式的选择问题,更是思辨及判断问题。2)文学作品阅读的根本目的在于读懂,要读懂就不能模式化、套路化的理解,文学作品阅读小说第9题的设计尤为精彩,该题从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出发,以学科认知情境、读者的个人体验情境设题,文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具有不同的含义,这恰恰是作者个性化表达的最精彩之处。只有读懂这一点,才能从现实中的门到故事中传奇的门,再升华到只有保卫国门才能保卫家门。3)试卷结合语境,设计了一些创新题型。比如第17题第(3)问,看似是知识性的默写题,但知识是在情境中运用和发展的,所以相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试题的开放性增加,令人耳目一新。4)试卷中一些具备选拔性意义的题目涉及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对解读能力的要求涉及依据语境理解语意。比如诗歌鉴赏第16题,要求结合古代诗评分析理解第二句中包含的委婉劝告之意,其中涉及的语境有上下文语境、关于创作背景的语境,还有历史和文化语境。这些理论不仅是在长期的课内外学习中积累出来的,也是课标从必修到选修语言任务群及课标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总之,考试、课标、教材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在由考试大纲过渡到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过程中,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对课程改革及实际教学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对目前依然存在的、从工具理性出发的刷题应试走向基于价值理性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浮利古(郑州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

第一,努力做到“三反”,即反套路、反刷题、反死记硬背。

反套路。今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的大量试题在情境设置和问题设定方面,努力实现反套路。不少有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总结了大量的做题套路,这本无可厚非,但确实不是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正途。这套试题体现了对学生阅读经验、体会、感受、思考的尊重,使所有的套路没有了用武之地,如第8题、第9题,这2道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如果没有真正的读懂,什么套路也难以套出正确的答案。

反刷题。刷题是一种机械劳动,对于模式化的命题会起一定的作用。对于真正的语文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扎实的训练;但是,僵化的刷题必然败坏语文的趣味。如语言表达题的内容概括题,还有因果关系方面的表达要求,只要情境发生变化,要求有所调整,尤其是思维层面的变化,语文的灵动性便有了,而刷题是不足以应对语文的灵动本性的。

反死记硬背。谈及语文知识,总是会让人联想到死记硬背。全国高考语文命题在理解性背默方面所做的命题实践,已经在努力地扭转这个印象。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改变了文化常识需要记住的认识。不记住,肯定不行;只记住,也不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问题情境中激活记忆,准确推断。

高考语文命题“三反”的实践组合拳,对校外辅导机构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从命题层面对“双减”作出了积极回应。

第二,回归语文课程来教授语文。

教书育人,育人第一。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具有大格局、高素养,胸怀要广,装着国家与社会;视野要宽,容得下广袤的时空背景。培育学生做真正的爱国者和接班人。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学与点滴积淀。要重视教材,重视课堂,让语文教学落地生根,厚积学科基础。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系统学习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经验。

重视阅读策略的教学和选择。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材料特点,选择适合的阅读策略。既要学会信息类阅读的精准筛选和合理整合,又要学会审美类阅读的精细品味。既能广泛阅读,筛选整个信息,又能精细阅读、品味鉴赏,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能力与素养。要重视阅读素养的形成,在阅读主题选择和阅读方式组织方面,无论是专题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都要突出厚积薄发,突出价值引领,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真正重视写作教学。突出实用性,在具体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写作素养。引导学生返身切己,关注家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复兴,青年有责。要学会追求远大的甚至是伟大的理想,比如“义”“大义”,又要善于从修身立德做起,端正思想,确定目标,执着追求。要善于从国家、社会大事和生活实践中选择写作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把个人发展和国家文明进步紧密关联,引导学生真实表达、合理表达。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与素养,根据不同的表达需求,选择恰当的表达策略与方式方法。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审慎、客观、辩证地认识和思考社会生活实践。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要让学生去想,要教学生“会想”。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系统思维能力的提高,训练学生能够对问题情境进行认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原因分析,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在总结比较中反馈提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6题,对2个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的比较分析,就是在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分析问题情境和政策背景,而且要会对成功实践进行总结提升。要教会学生运用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方法来认识生活实践、表达思考认识。要培养学生养成将合理借鉴前人思想与独立思考、批判思考、辩证认识相结合,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总之,要真正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和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问题情境的创设上,用历史的经验和当下的现实来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要重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藏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作用。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导到课标的要求上来,引导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上来,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双减”任务的基础上,教得好,学得好,考得好。

王玉杰(东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首先,观感清新。本套试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较为鲜明的情境感和时代感。开放性和灵活性体现在对新旧教材、新旧高考过渡地区的教师教学处境和学生学习处境的尊重和体谅上。选材不抽象、不偏怪、不跳离,关注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融合。命题中正,答案简明,在破除答题套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条理可循;在扎根生活的情况下,关注灵活理解与运用。这套试卷有助于导向语文学习的三个回归,即回归课标、回归课本、回归课堂。

其次,内涵丰富。整套试卷在以全面融入的形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完成能力素养的区分。从选材上看,论述类文本取材于大数据时代的新概念“远读”,实际在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用类文本取材于农业农村粮食问题,实际在鼓励社会责任的担当;小说《秦琼卖马》融入传统文化符号“京剧与瓷器”,实际在弘扬仁善道义的中华美德;文言文阅读取材执法倡导忠信之风,诗歌鉴赏更是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其乐融融;语言文字运用不仅关注互联网时代线下线上交往问题,还借助于探究水果糖份这一常见生活话题,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作文题从自身发展规划切入,通过扬雄的一段譬喻性文字呼吁青少年树立大义为本的远大人生理想。整套试卷充分落实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伟大任务。

最后,设题四“平”,即平稳、平实、平和、平衡。1)试卷整体结构平稳、试题难度平稳。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结构与2020年一致,难度与往年层级水平接近;在整体平稳的情况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相应的收获感。2)选材接地气,亲切平实;阅读流畅感强,便于考生思考作答。信息时代的数字人文、互联网交往、粮食问题、健康营养等话题,都为青少年日常生活所常见。3)题目设置平和,作答要求明确,重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充分融合。语文的外延要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能够在感知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学科逻辑,这是良好语文素养的体现。例如,第8题考查王超杰“胆气不足”的原因,第9题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概括,都关涉学生对生活情理的把握;第21题巧妙地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考查融合成一个基于语段压缩的造句题,考生需在文段阅读的基础上,妥当处理信息,才能将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4)能力覆盖与内容选择呈现平衡的特点。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需要对考生学科知识水平和全面发展能力作出综合评价。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辩证思维等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实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平衡发展要求。整套试卷将学生的思维量与表达量控制在理想的平衡状态,既能保证绝大多数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任务,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又能服务于人才选拔,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陆平(重庆市南开中学,正高级教师)

第一,面目可亲,语文味浓。整套试卷充满浓厚的文学和文化气息。比如,现代文阅读二选自“京派文学”鼻祖废名的2篇回忆性散文,平易亲切;作文采用漫画材料,内容是关于书法描红,主题涉及传统文化中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此外,语言文字运用中关于中国画的阅读材料,也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这套试卷的命制在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同时,非常注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体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征。

第二,富于灵活度与开放性。首先是题型灵活,比如现代文阅读呈现明显的“反套路”倾向,特别是第9题具有强烈的互文性阅读特征,考查学生的阅读整合能力;作文选用漫画作为材料,由“写‘人’”引发考生“做人”的思考。其次是答案的丰富性、开放性,比如名句名篇默写,第3题给出“日出”这一词语及其京都附近、皇帝身边的含义,要求学生写出这个含义上的名句,并没有限定课内篇目。题目的灵活性和作答的开放性,有利于纠正一线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弊端。

第三,关联教材,凸显情境。与教材的关联,有显性层面的,比如古代诗歌阅读选择的是陆游的《示儿子》,马上就能让人联想到《示儿》一诗,并从思想内容上产生比较;更有隐性层面的,比如现代文阅读二第9题,与新教材倡导的互文阅读、群文阅读有着一致性,有利于纠正一线教学中将文章本身当作阅读目的的偏差。新教材对教学“情境”设置非常重视,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将“情境”作为考试的载体,这在试卷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比如语言文字运用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连贯表达、病句修改、逻辑推断、句式变换等能力。

第四,紧扣课标精神,考查学生真实语文素养。比如现代文阅读一,侧重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但并不是零碎烦杂的简单比对,其中:概括主要观点、分析论证结构等题目,指向了真实的阅读能力;第5题要求根据阅读材料的观点,评价一些年轻人为炫技在网络中植入病毒的行为,非常符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试要求。 总之,这套试卷卷面上体现出平易可亲的特点,题目设置又切合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精神,对一线教学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一线教学理解和践行新课标、新教材之“新”。

刘源(成都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

首先,回归教材,对高中语文教学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从试题选材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1篇科普类文章,节选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一书。选择科普文章,无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科普文单元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在新旧教材中,科普文都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这类文章,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历来是容易忽视的部分。科普文的选材,不但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1篇怀念普希金的游记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与散文都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多年考查小说后,选择叙事性散文也在情理之中,体现了对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重视,有利于纠正一些学校在教学和高三复习工作中只重视小说而忽视散文的倾向。

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和命题不琐碎,是全国甲卷的一大特色。纵观高考前各地的模拟题,针对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和命题,多数题目都呈现考点琐碎问题;而全国甲卷的文言文阅读题,在选材上,围绕宋和契丹由战到结盟这一大事展开,史实集中,更符合教材文言文的选文特点。在命题上,文化常识题重视语言情境、重视与生活常识的联系,如“闰月”一题考查学生应有的生活常识。文言文意理解题,不过多纠缠细节正确与否,而在错误项的设置上有一定思维难度,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这样的出题导向可以更好地引导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在重视文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对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全国甲卷的作文在材料选择上,结合了初中、高中的名著和革命传统作品,由此引导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名著或革命传统作品中的细节,而将重点放在对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时代精神、英雄精神的深入理解、思考和内化上。

其次,试题切合学生实际,适当减负,引导教师在高中教学与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全国甲卷在命题上控制了阅读量和表达量,尤其是表达量。高中语文试卷经常因阅读量和表达量大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2021年全国甲卷在阅读总量上进行了控制,全卷阅读量在9000字左右,适宜2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长。从需要学生进行表达的内容来看,各类阅读的主观性试题都在考点上选点精准,切合不同文体的文本特色,抓住了不同文体阅读的核心问题,有思维高度,如此,学生不必琐碎答题,主要进行简单明了的概括分析即可。此外,语言表达主观题由以往的2道题变为1道题,改善了以往考试时间紧张的情况。

全国甲卷在整体选材上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点,如语言表达题的选材为“学做家常菜”,符合当前学校推行劳动教育、重视亲子关系的教育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一般论述文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材表面看来似乎离生活较远,但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历史、物理、化学知识的熟悉,此类材料也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语文表达中的“新疆棉”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党史”材料,也是这一年来各地考生在复习时关注的重点,不仅使学生感到熟悉,也能引领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引发学生的思考。总之,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非常重视选材与命题的思辨性,既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关注生活的逻辑、重视思维的逻辑,也促使高中语文教师思考语文日常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关系。考教分离、刷题内卷不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日常,以考促教,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做好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才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有的高度与格局。

专家点评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立德树人,彰显时代精神。试卷选文和相关材料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有利于促进考生的思想发展和精神成长,树立正确价值观。现代文一《合作之谜》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合作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关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而促进考生回应时代关切,践行合作理念,加入和谐社会的构建。“积累应用”题中有筹建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回应建党百年的时代主题。开卷第一句选自《孟子》,让考生记住贤者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文言文一塑造了方正耿直的吴仅这一人物形象,文言文二强调书楼的积极教化作用,这些都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考生的精神打好底色。试卷体现了全面育人的价值导向,将思想熏陶和文化浸染贯穿其中,彰显了新时代的精神和价值。

二、综合评价,聚焦核心素养。试卷在情境的创设上颇有新意,注重试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落实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注重多样化情境的创设,有的指向社会生活,有的涉及学科认知,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现代文一请考生运用文本内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信息性阅读的基本功能。现代文二请考生为学校文学社公众号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将高考与学习生活关联起来,题干具体明确地交代微写作的目的、读者对象、写作成果形式等,考查与人交流的写作能力。试题注重综合性,指向高阶思维品质考查。如就事例如何证明相关理论做出分析的试题,涉及文本中材料、观点以及它们之间逻辑关系等,考查了梳理整合、还原辨析等复杂、深入的思维过程;文言文一比较传主的不同说话方式和语气,考生要调动相关言语经验储备,发现表达规则及特点。试题注重开放性,考查创新能力。有的试题直接给出不同作答的角度,有的试题尊重考生作答的多样性,重视考生的独特发现,落实语文课程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目标。

三、稳妥推进,引领教学改革。试卷基于课标,贴近教学实际,注重理解分析与综合运用的结合,对教学具有引领作用。试卷体现了“双新”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如论述性作品的试题中,往年比较注重论证思路的考查,今年的提问角度发生了改变,引导考生关注文本结构的内在逻辑,避免套路化答题,引导教学摆脱程式化。又如文学性作品,对话现实,意义深远。试题中所选文本纵横古今,格局宏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写作题平易而深沉,引导考生对事物的价值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体现了思辨性和时代性。试卷立足现实、关注未来。很大气,有格局和境界;接地气,体现教考衔接;有生气,“双新”引领教育新气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