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夜读诗之一: 聊聊这篇一千多年前的高考作文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是一篇高考的作文,作者祖咏怀惴着梦想去长安应考,题目就是这个。当时提交的应考作文有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写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长律(排律),这是唐代士子应考的基本项目试题,每二句押一个韵脚,十二句,五言诗体是六十字。

祖咏发挥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惜字如金的写完这四句,就不再写了。监考官见到祖咏才写了三分之一就搁笔不写,当然是不符合规定了。鉴考官出于对职业的尊重,叫祖咏将剩下的一大半写完。而祖咏却认为自己这二十个字,已经将心里边要说的东西说得很圆满了,不愿意再写,胡凑字数就有画蛇添足之嫌。

据载,鉴考官曾叫祖咏要么将剩下的一大半写完,要么就另外重写一首。这说明这个监考官还是很有眼力的,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当祖咏冒着落第的危险不愿意重做时,这个监考官就不高兴了。依照字数的规定,祖咏这一次没有被录取是必然的。

历史,证明了祖咏的做法非常正确!

题目“终南望余雪”是一个倒装句,隐去了作者本人所在的位置,事实上就是“望终南余雪”。为什么说是余雪呢?这是剩下的,还没有来得及融化的雪。这明喻暗喻地说明另外的一面山坡的雪已经融化了,而这一面山坡因为没有阳光的长时间照射还有一点点。阴岭,山坡当阳的一面为阳,一般指东面山坡与南面山坡。不当阳的一面为阴,一般指北面山坡与西面山坡。

作者当时是写自己站在长安城里远望终南山的雪,目光所及的方向是东南方,看到的正好是西北面的山坡。这个“阴”字用得相当的传神生动,非常确切,将自己的目标方位等等信息都传达得明明白白。

那又为什么说是“浮云端”呢?在太阳即将要消失的这一刹那,光线已经不怎么明显了,只能看到树林的大体轮廓,入眼的是一种若有若无的,宛如雨后晴空一般的蔚蓝色。云朵轻轻的在山间涌动,让这还有一点点反射着寒光的雪像是被云彩拱托起来一般。林表:树林的大体轮廓,天已经将要黑了,看不清树木的层次分隔,只能看到大体的轮廓。明:在这里浮现的意思。霁色:一种蓝色,与雨后天空一样的蔚蓝色。

那么,这首诗如果用现代的文句写出来,该如何写呢?

我站在长安城里遥望,终南山山坡上的雪,在夕阳即将消失的这一瞬间,是多么的美丽啊!若有若无的夕阳余光,让树林里泛着一种像是雨后晴空的那一种灰淡淡的蔚蓝,飘绕在山间的云朵好像是将未曾来得及融化的雪浮托起来一样。随着太阳的落下,渐渐隐没的余辉寒光,顿时又让这城市陡增寒意!

完毕,交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