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
曾几何时,中国内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学者很难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甚至只要能发表一篇影响因子不到1的英文的科技期刊都可以拿到教授的岗位,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国内在人才政策的加持下,发表SCI论文已经不再是难事,甚至已经出现了恶意学术造假,灌水买卖SCI论文的现象,因此简单的用数量来评价科研工作的优良,毕竟鱼目混杂的SCI论文已经不再适合作为金标准,因此就有"破四唯"的呼声,然而科研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重要的基础科研工作,属于啃硬骨头做冷板的工作,他们的科研成果不能快速应用,SCI论文还是重要的评判手段,那么如何评价基础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呢?2021年山东省做出了回答,重大项目和人才基金代表作数量最多5篇,普通类别的项目和人才基金最多3篇论文。
十年磨一剑的勇气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已经去世的闵乃本院士的一句名言最能代表基础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或是为零,或是为一。一百步走完了九十九点九步,仍然无法得到准确的结论。“这句话充分讲述了真正科研创新的难度,不同于应用性科学,可以有方向性的指导,基础科研属于在黑暗中摸索,也许努力多年,得到的也是一个错误的结果。然而一旦坚持不懈的努力,发现了非常难得的实验数据,那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因此对于讲究科研创新的时代,让科研工作者可以潜心做科研,首先就是要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避免科研工作者功利化,为了快速获得荣誉和头衔,盲目跟风,追求短、平、快的项目,这与国家科技兴国,追求科研创新的目标背向而驰,因此代表作制度,可以让一篇论文顶百篇灌水论文,真正地让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潜心做好科研创新工作。
清华大学开始做示范
虽然国内科研圈存在的学术造假现象被人诟病,但是大部分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毕竟曾经中国整体的科研水平较低,加上功利思想的作祟,曾经的科研大牛们并不被要求代表作,而是拼数量,因此为了科研造星,国内很多课题组非常的庞大,并且要求研究生毕业必须有发表SCI论文的要求,然而科研创新难度却非常大,一面是想要快速毕业的研究生,一面是需要装点门面发表论文的导师,不论是学生还是导师,为了达到目的,主动让数据存在“完美的瑕疵“,其实就是为了快速发表论文,研究生顺利毕业,导师迅速获得人才头衔,这也是国内科研大牛们被质疑学术造假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正是这个原因,早在2019年,清华大学已经开始给国内高校做示范,不再要求在读研究生有发表SCI论文的要求。
拿出你的代表作,让真正的有才华的科研人才受益,可以让他们潜心做科研,为国家的科研创新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