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知名高校复旦大学的一起凶杀案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复旦数学科学学院的青年学者姜文华,因不满学院的解聘决定,残忍地杀害了学院的副院长,让两个家庭支离破碎。在网传姜文华友人的描述中,姜文华是一位不善言辞,举止含蓄的数学学者。他的恶行,也让众人的感到困惑。虽然这个事件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特例,但也使得学术圈对国内高校盛行的「非升即走」制度发起了声讨。造成姜文华事件的「非升即走」制度,或者「tenure-track」预聘制,并不是这个制度第一次造成的惨案。在十一年前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名「非升即走」制度下的「失败者」,将枪口对准了学院的同僚,最终造成了三死三伤的惨案。「挚爱的」的恶魔艾米 (Amy),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西方女孩名字。这个名字源自于拉丁语,寓意为「挚爱的」(Beloved)。当艾米・毕晓普 (Amy Bishop) 的父母在 1965 年将这个名字赠予他们挚爱的女儿时,他们无法预料到,他们的「挚爱」艾米,会在 45 年后,夺走另外三个家庭的挚爱。
艾米的父亲萨缪尔,是波士顿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一名文科教授。书香门第出生的艾米自幼走上了一条和父亲不同的道路,比起文科,小艾米对生物学情有独钟。1993 年,28 岁的艾米从著名的哈佛大学毕业,获得了自己的遗传学博士学位。可艾米在哈佛的表现并未立即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哈佛医学院苦苦挣扎了十年后,她终于得到了阿拉巴马大学的预聘职位(tenure-track)。如果艾米能在六年的预聘期达到学校制定的要求,她就能在阿拉巴马大学生命学院获得「终身职位」。在这段时间内,艾米承担了包括解剖学在内五门课程的教学,其所研发的可携带式细胞培养箱也获得了高达 125 万美金的投资。但由于艾米的课在学生中的评价不高,她在科研上的表现也算不上优秀,艾米还是没能在预聘的第六年获得终身教职。
GFP 研究的先驱道格拉斯・普拉舍与他的车
2009 年,艾米看到了道格拉斯的故事,这位与 2008 年诺奖失之交臂的司机,让艾米感到担忧。她向丈夫安德森倾诉时,表达了自己对成为下一个道格拉斯的忧虑。尽管艾米害怕自己重蹈道格拉斯的覆辙,也不断尝试改变学院的决定,却一直未能如愿。2010 年 3 月,艾米在结束本学期的教学后,注定要离开她工作六年的大学。处刑2 月 12 日,艾米像往常一样给学生上了解剖学与神经科学课程。就算马上要被迫离开,在课堂上的艾米,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下午三点,艾米出席了她在阿拉巴马大学所剩不多的学院会议。
会议上除了艾米,还有包括系主任 Gopi K. Podila 在内的十二名教授与工作人员。这十二个人不知道的是,在艾米不起眼的手提包里,装着一把 9mm 鲁格 P95 式手枪。在持续了接近一小时的会议中,即将成为「前员工」的艾米一言未发。正当与会者在对会议进行总结时,艾米突然发难,从手提包中抽出了半自动手枪,一枪击中了系主任的头部。震耳欲聋的枪声响彻了会议室。在剩余的十一人还没从震惊中反映过来时,艾米再次把枪口对准了学院的助理 Stephanie Monticciolo,扣动了扳机。在场所有人开始尖叫,可艾米对这些她昔日的同事没有任何的怜悯。她把枪口对准了一个又一个教授。先是细胞生物学家 Adriel Johnson,然后是另外一位副教授 Maria Ragland Davis。当艾米把枪口转向生物化学家 Debra Moriarity 教授时,Moriarity 苦苦哀求艾米放过自己。艾米知道 Moriarity 刚刚当了祖母,Moriarity 在过去的一年中也经常安慰艾米,告诉艾米她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可艾米并未顾及这些旧情,当 Moriarity 用自己的孩子与孙子请求艾米绕过她时,在艾米脑中浮现的,或许是 Moriarity 在艾米终身职位考核中投了反对票。没有太多犹豫,艾米扣动了扳机。或许是上帝眷顾这位老人,艾米的手枪居然卡壳了。Moriarity 趁机爬出被艾米把住大门的会议室。艾米没有放弃,她跟着 Moriarity 不停扣动扳机,要将这个「葬送」了她前程的教授置之死地。「咔哒、咔哒」!死神的声音回荡在学院大楼的过道。可对于 Moriarity,这卡壳的声音却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乘着艾米修理手枪的时候,Moriarity 爬回了会议室,并与同事紧紧地关住了会议室的门,将恶魔挡在了门外。
在门内躺着的,是她六位被枪击的同事,其中有三位受到了致命伤。整个过程持续不到一分钟。当幸存者回忆这次事件时,他们用「处决」描述艾米的行为。比起歇斯底里式的无差别射击,艾米更像是有预谋地处刑她的「仇人」。艾米在屠杀后,有条不紊地到楼下洗手间清理了手枪,将带血的外套丢进了垃圾桶。然后她回到了的实验室,向一位不明真相的学生借了手机,在电话中跟丈夫说了句:「我做完了」。在离开实验楼的时候,艾米被警察逮捕,并最终在监狱中实现了另一种「终身」,那就是「终身监禁,不得假释」。终身职位是生死大事吗?在后来的调查后,人们发现了艾米严重的人格问题。艾米 21 岁的时候,她枪杀了自己的 18 岁的弟弟。当时由于艾米的母亲对警察说这是一次意外,以及一些其他的「操作」,艾米免于了刑罚。在 2010 年枪击案发后,警方对这起案件重新开启了调查,并最终因这起 24 年前的案件补判了艾米一级谋杀罪。同时,艾米还被怀疑同她的丈夫一同谋划了两起邮寄炸弹案件。艾米在哈佛医学院的导师 Paul Rosenberg 曾经给了艾米负面评价。艾米多次向丈夫说自己想「捅死」、「枪杀」与「绞死」自己的导师。枪击案案发后,警察怀疑艾米与她导师收到的两次邮寄炸弹有关,却没有足够的证据。万幸的是,两个邮寄炸弹都没能成功爆炸。除此之外,2002 年时,艾米在一家蛋糕店要求一位女性给她让座。遭到拒绝后,艾米大喊着「我是艾米・毕晓普博士(I am Dr. Amy Bishop!)」,并拳击了这位无辜女士的头部。这些事件,都说明艾米有着严重的人格问题。可艾米却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愤怒控制教育,她的精神问题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毫无疑问,导致这起惨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一位「变态」混进了学术圈,但这个事件还是不可避免的引发了学术界对「tenure-track」制度的反思。
案发九天后,著名高等教育领域杂志《高等教育纪事报》刊登了题为「终身职位是生死大事吗?」(Is Tenure a Matter of Life or Death?)的报道,对预聘制给青年学者的压力进行了探讨。起源于美国的终身职位(tenure)制度,最原始的目的是保证学术自由的权利。永远的「金饭碗」,让终身教授们能够免除外界压力的影响,专心从事自己的研究。我们至今任不知道,艾米在「非升即走」制度中的失败,对她的暴走起到了多大程度的影响。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现在我国一些院校的「非升即走」制度,比起减轻学者的压力,似乎给了学者更大的压力,与保护学者利益的初衷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