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舆讯 据欧时大参报道 6月17日是法国2021高中毕业会考首日,按照传统,由哲学考试打头阵。而每年的哲学考试题目,就和中国高考作文题一样,极受关注,网上的讨论度也非常高。今年的哲学题目关注“暴力”“道德”“违抗法律”等话题,延续了以往哲学结合人文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等热门政治哲学话题的出题思路。
疫情下,政府出招为考生减压
由于法国高中会考相当于进入大学的“通行证”,因此又被称作法国高考,是每年法国最受关注的大事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上台后,推出了高考改革,考试内容发生重大变化,最终考试只留下4门,其余分数来自考试的平时成绩。而哲学成为了唯一保留的统一笔试科目。
改革后的会考有两项是“统一和普遍的”考试,分别为哲学笔试和跨学科的大型口试,于6月举行。其余两项是“专业课程”考试,则提前至春假左右举行(今年由于疫情,“专业课程”考试被取消)。
今年由于新冠疫情,政府为了减轻学生压力,规定学生最终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中,可保留分数更高的那个成绩。
另外,哲学考试题目从3选1,变成了4选1。
因此,大多数考生考前并没有感到压力。一名考生考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没有花太多时间复习哲学,“因为今年如果没通过考试,那我的平时成绩也能帮我过关。”
一些哲学老师却非常恼火,因为他们辛苦批改的卷子最终可能只会被扔进垃圾桶……
2021哲学考试题目(注:考试时间为4小时,学生可从4道题目中选1题作答。)
普通科考题:
题目1:商议是否意味着抛弃暴力?
题目2: 无意识是否处于所有形式的认知之外?
题目3: 我们需要对未来负责吗?
题目4:解析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所著的 《社会分工论》(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其中一段:
“道德也是一样。每个民族的道德准则都是受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倘若我们把另一种道德反复灌输给他们,不管这种道德高尚到什么地步,这个民族都会土崩瓦解,所有个人也会痛苦地感受到这种混乱的状况。但是,每个社会的道德本身所提出的品德是不是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呢?这是不可能的。遵守道德就意味着履行责任,任何责任都是有限的,都会受到其他责任的限定。如果我们为他人所做的牺牲太多,就不免要自暴自弃,如果我们过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就不免会自私自利。
再有,我们的所有责任也是受我们的其他自然需要限制的。一方面,某些行为方式需要服从绝对命令这种道德特征,另一方面,我们很难自然而然地去更改某些其他形式,因为这些形式是最根本的形式。假使道德过度干预了工商业等职能,这些职能就会陷于瘫痪状态,而这些职能却是极其重要的职能。因此,不管我们把财富看做是不道德的,还是道德的,都同样是一种有害的错误。毫无节制的道德和道德所产生的毫无节制的倾向,常常会使道德本身最先收到损害。这是因为,既然道德的直接目的在于规定世俗生活,那么它一旦扰乱了它所规定的生活,就会把我们抛弃在生活之外。”
▲埃米尔·涂尔干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文中,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他认为,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
技术科考题:
题目1: 违法是否总是不正义的?
题目2: “知”就是什么都不相信吗?
题目3: 技术是否让我们摆脱了自然?
题目4:解析弗洛伊德 《创作家与白日梦》文中一段:
“如果我们至少能在我们自己或与我们相同的人们身上发现一种多少有些类似创作的活动,那该有多好!检视这种活动,就能使我们有希望对作家的作品开始作出解说。对于这种可能性,我们是抱一些希望的。说得彻底些,创作家们自己喜欢否定他们这种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他们一再要我们相信:每一个人在内心都是一个诗人,直到最后一个人死去,最后一个诗人才死去。
难道我们不应当追溯到童年时代去寻找想像活动的最初踪迹么?孩子最喜爱、最热心的事情是他的玩耍或游戏。难道我们不能说,在游戏时每一个孩子的举止都像个创作家?因为在游戏时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他用一种新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来使自己得到满足。如果认为他对待他那个世界的态度并不认真,那就错了;相反地,他做游戏时非常认真,他在游戏上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游戏相反的,并不是“认真的事情”,而是“真实的事情”。尽管孩子聚精会神将他的全部热情付给他的游戏世界,但他很清楚地将它和现实区别开来;他喜欢将他的假象的事物和情景与现实生活中可触摸到、可看到的东西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就是孩子的“游戏”和“幻想”之间的区别。
创作家所做的,就像游戏中的孩子一样。他以非常认真的态度——也就是说,怀着很大的热情——来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同时又明显地把它与现实世界分割开来。”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创作家与白日梦》 发表于1907年,是弗洛伊德在文论方面的代表作。他认为文学是作家在童年时代形成的无意识的隐藏的表达,是对无意识的满足,文学就是这种无意识中受压抑的性欲升华的表现。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
从19世纪初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起,哲学就是法国中学必修学科,现在仍是中学教育相当重要的一环。法国高中会考制度是皇帝拿破仑一世于1808年创始,延续至今。
法国是世界上唯一在中学阶段将哲学定为必修课的国家,对高中文科生来说,哲学成绩在所有成绩中最为重要。每年法国高考的哲学考题都备受关注。对生命意义、人生状态的拷问每每都能引发法国全民热议,以及对当下国家发展的深度思考。
哲学是法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说过:
“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法国向来以注重哲学教育和思辨型人才的培养。哲学是法国中学的必修课,其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开明的公民”。
虽然正规的哲学课是从高中开始,但法国孩子从幼儿园起便接受哲学浸润。在4岁孩子的刊物中,思辨专栏频繁出现。家长手册要求,孩子应该学习“观察,询问,让他的问题越来越合理,学习接纳别人的观点,初尝推理论证……”法国小学的教学大纲规定应当:“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对真理和信仰的理智追求,自律性和责任感。培养其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法国人认为哲学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人对自己生存状态乃至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思考。
马克龙的“哲学血统”受追捧
法国人对哲学家很尊崇,1980年,存在主义大师萨特逝世时,六万法国人自发参加了他的葬礼。法国总统马克龙参加大选时,媒体热议他的“哲学血统”--马克龙曾就读于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系,为解释学和现象学大师保罗·利科当过助理,师从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蒂•安巴里巴尔,毕业论文研究的是马基雅维利。法国知识分子杂志《精神》杂志前主编奥利维尔·蒙甘(Olivier Mongin)曾称赞马克龙有“非常稳固的哲学理论基础”--这些信息都毫无疑问地增加了法国选民对他的好感。
法国的政治人物并非均擅长哲学,考得差的还会成为一生的“把柄”:比如戴高乐在高考的哲学笔试中仅拿到8.5分,萨科齐9分(也有媒体报道是8分),就连前总统奥朗德的13分也被嘲笑太没文化。
|点评|
■不管是普通还是技术两个题目,都和前几年的没有多大出入。两个评论题目,一个是涂尔干和道德相关的,一个是弗洛伊德和想象力,童年想象力相关的,属于一种普遍性的讨论话题,就是谈一种观念,言之有理即可。
■技术科考题的题目二,怀疑和知这个是笛卡尔非常经典的一个问题,针对性和专业性比较强。但是整体来说,它的出题的形式,标题都是以问句的形式,这种问题的形式只要阐述你的观点“是”或者“不是”,然后做出比较好的论证和引用的话,并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情。
比起数学、物理、计算机、经济类学科,哲学在大众印象里总是或多或少带着点“无用”的色彩。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发展,哲人过去的“思维游戏”面对人类未来发展,其意义越来越凸显。
法国今年的高考哲学考试题,你会怎么答?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思考。(原标题:法国高考哲学题打头阵!聚焦“暴力”和“正义”,这些题你怎么答?)
无需翻译——华舆在“手”,世界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