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是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I卷的作文题,通过以上材料来写一下感悟和思考。
按照现在的眼光来咋一看,显然上面的文章就是一篇鸡汤文,大抵的意思,就是希望,或者是让那些弱者不要气馁,不要丧失信心,哪怕是弱者,也能百尺竿头,努力不懈,从而成为强者。当然,也有一些规劝强者不要沾沾自喜,需要继往开来的意思在里面。
其实,也许鸡汤文有一些贬义的意思,大凡就是说,这些都是一些鼓吹,一些喝起来鲜,但却没有实际意思的味道,但鸡汤,既然是富有营养的鸡熬的汤,那自然是有其营养的。就像我们常说的大道理一样,一听是大道理,就无所谓,但却不知,既然其被认可为大道理,那自然是有他的道理所在,就看你是否能够汲取并赋予行动了。
回归本文,上述的资料无可否认是勉励大家,尤其是弱者或是后进者不要气馁,不要因为先天的,或是各种条件的不足而导致的弱,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并把这种初期的弱,初期的困难当作是挑战,当作是上天赋予的任务,是在自己变强的道路上的磨难,从而能以弱变强,从而变得更强的一篇说文。
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到这一现象,尤其是现在的关于学霸就一定有所成,富不过三代的例子都可以说明,同样下图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存在是从古至今的。
不过,延续这个话题,不禁使我想到如果,初期的强者能够延续弱者的坚持,那是否代表他会比弱者更有成就呢,更有所谓的成功呢?同样,那样的弱者是否可以避免自己的短处,扬长呢,何苦要在自己的先天弱势的情况下去一条路走到黑呢(当然,未必没有光明)。
上诉毛主席的话语应该是对于我们的体育运动者来说的,当时处于我国的体育弱国来说的这个话,这是一个不得不上,不得不为的强体之路。但抛开这个背景,我们是否可以思考下,扬长避短呢,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发挥到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去呢?
继续思考下去,那么问题就是该如何发现自己的强点,如何发现自己的长处呢,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如何,至少我在高考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强点在哪里,事实上,12年的学习,也没有多少机会,多少精力来寻找,发现自己的长处,更不会说要刻意的去强化他。就学校而言,或是教育系统而言,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机制,这方面的政策,又或是什么好的办法来挖掘,发现,培养呢?
再异想天开一下,现在我们一直在提倡避免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是否可以把高考这个指挥棒能扩大下,例如不要只靠那几门学科,在高中就可以分化学科,就可以像大学里那样选择专业,或者是最近所说的高中和中职的比例是55开,那么是否也可以把中职也提升为大学(这仅仅只是个名字而已),是否可以提升中职的各项职能等等。当然,还有很多种方法来发展,改革高考指挥棒,从而能让强者早点发现自己是强者,并把自己的强一路发展下去,变得更强,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其实也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上面肯定是异想天开,毕竟这些改革牵涉到的问题很多,很广,但,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某个某方面的强者学生(当然,应该不是语文强者)再也不用,绞尽脑汁的在这里,逐字逐句地弱弱的煎熬着写着这篇强者与弱者的思考之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