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成绩揭晓, 如何缓解出分后的情绪压力?

新京报讯(记者 戚望)各地高考成绩已陆续公布。发挥得不理想,如何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未来的大学生活,如果感到不适应该怎么处理?针对学生们容易遇到的心理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雷光辉,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考生们缓解出分后的情绪压力,提前适应大学生活。

觉得自己没考好?可能是“锚定效应”在作祟

雷光辉表示,在高考结束后,部分学生可能会面临身体、心理上的失衡,这源于在高考前,学生往往有规律的生活,身体一直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高考后,面对突然的释放,身体的作息可能发生改变,部分学生的生物钟会发生混乱,出现昼夜颠倒的现象。

“出分之后,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发挥得很好。”雷光辉表示,往年出分后,多数学生会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出真实水平,觉得自己可以考得更好。但是,觉得自己“发挥失常”,这其实在心理学上属于“锚定”现象,即学生在判断自己的分数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产生“歪曲”的认知。学生们在衡量自己的水平时,往往会取以往模拟考、月考等考试中考得较好的一次作为锚定标准。但实际的考试,往往反映的是学生的“回归成绩”。因此,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自己没考好。

针对“预期过高”的学生,雷光辉建议,可以真正地回顾一下以往的模拟考、月考成绩,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发挥失常。

真的发挥失常怎么办?行动起来“朝前看”

雷光辉说,一般来讲,排除非常极端的情况,即使是发挥失常,学生的实际分数与平时模拟考的分数,一般差别最多也就是几十分,他建议考生不要把某个绝对的分数同自己一生的发展联系起来。

雷光辉指出,现在市场上有不少渲染、炒作高考焦虑的行为,比如“一考定终身”“提高一分干倒千人 ”等等,夸大高考给人造成的影响。考生需要树立一种自我调节意识,“高考不是一考定终身,事实上什么都决定不了我们的一生。即使考好了,同学们去了想去的大学,也不能决定什么。”

而针对真的发挥失常的学生,雷光辉建议,不要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分数上,而是行动起来“朝前看”:即使上不了好的大学,还有机会挑一个好专业;即使选不了好专业,还可以继续努力在大学期间通过其他的方式证明自己;即使今年上不了大学,还可以关注其他方式寻找出路。“分数已经是过去时,同学们应该抓住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机会。”

大学中成绩一般?还有多种方式可以证明自己

雷光辉表示,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因成绩导致,而是在真正进入大学后。在新生军训期间,就有不少学生曾去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

“初入大学,好多学生会感到不适应。”雷光辉介绍,学生的不适应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二是生活上的不适应,三是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很多同学在高中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集体生活,高中时期大家的目标也比较一致,不会出现太多的利益冲突。而到大学以后,大家的价值观、成长经历有所不同,家庭背景也不一致,人际关系的张力会比较大。”

针对大学中容易出现的心理状况,雷光辉也分享了几点建议。

第一,要培养自己心中的“认同感”。雷光辉说,有不少同学在报考学校时,关注的是学校的排名、分数线等,或者是迫于父母和外界的压力,选择了某个城市、某个学校或某个专业,对城市、学校、专业都没有太多了解,不了解就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厌烦,从而厌烦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一个人,加重情绪负担。“同学们可以在进入学校后,以各种途径,多了解城市、学校、专业的优点,建立起自信和认同,这种认同也会让同学们每天的生活很愉悦。”

第二,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要多沟通。首先是跟外界的沟通,“可以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多认识一些朋友,融入集体的大家庭。在心理上和过去朝夕相处的父母‘断乳’,把对父母强烈的依赖转移到新关系的建立中,构建更复杂的、更多面的人际支持网络”;其次,也要跟自己多沟通,“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看到自身的优点。”

第三,由于同一个大学里招收的基本都是分数相近的学生,不少同学在进入大学后,容易面临“同辈压力”。针对这一点,同学们不必把大学里的成绩作为衡量自身能力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大学里,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证明自己,社团、实习、爱好、人际关系……即使在大学中成绩一般,也一样可以过得很快乐。”

雷光辉认为,大学生要慢慢学会懂得对这个世界感恩,尊重、理解、欣赏、同感,更好地自我关照、自我悦纳、自我觉察、自我反思与成长。

新京报记者 戚望 校对 柳宝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