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那些支离破碎、为孩子勉强维持的家庭浮出水面。
“谢天谢地,终于熬出来了。”一个朋友不停的重复着这句话,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眼泪流出来了。
高考,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是一场“战争”。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得“熬”字的真正含义。对于她来说,高考还有另外一番意义。
表面上,他们是恩爱有加、令人羡慕的夫妻,可只有她知道,他们的婚姻是多么的千疮百孔。回到家,只要孩子不在家,他们就无话可说,家里,冰冷如霜。维持表面的幸福很辛苦,好多次,她崩溃大哭:离了吧,我真的受不了了。但老公说:为了孩子,再忍一忍,怎么也得等到孩子高考结束,不能影响孩子。
高考,是孩子人生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他们结束折磨、重获新生的起点。
微博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离婚该不该等到高考后?
有将近六成的家长选择了“要”。
可以说,有多少家庭选择在孩子高考后离婚,就有多少家庭在此之前就早已暗流涌动,有多少家长在无尽长夜独自哭泣。
这一切,只是“为了孩子”之下的无奈选择。
正如《奇葩说》中,一位妈妈说的那样:我们的幸福,应该是在孩子后面。
这样的一种“牺牲自己、保全孩子”的想法,就是他们勉强维持婚姻的根本原因。他们坚定的认为,离婚给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就不如拖一拖,等孩子高考结束了,可以把伤害降低一些。
高考,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个重大的十字路口,高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在很多家庭中,高考的含义,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考试,而是全家的共同奋战。
一切为了高考让路,当然,也包括家长自己的幸福。
如果孩子考的不理想,家长们会难过,擦干眼泪,他们会鼓励孩子振作起来。但如果孩子没考好,是因为家长的原因,那么,留给家长的,就是一辈子的愧疚。
这样的爱,很无私,也很沉重。
“为了孩子”背后:苦心和伤害
“要不是为了你,我和你爸早离了。”这句从妈妈嘴里脱口而出的话,落在孩子心里,却变成了一把刀。
父母为了孩子而勉强维持婚姻,是一种“自我绑架式牺牲”。
这样的孩子会认为妈妈很伟大。于是,他们会格外的顺从父母,或者加倍的讨好他们。这种情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疚感控制”。
带着这种情感长大的孩子,很受伤。
景甜在做客《了不起的姐姐2》时,自爆父母争吵了30多年后,终于离婚了。
谈及过去,景甜说:我父母经常为了小事争吵,然后大爆发。我在一个房间写作业,他们就在另一房间动手。父母的关系,对我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景甜小的时候,他们不离婚,是为了她好,想给她一个完整的家。
成年后,他们不离婚,还是为了她好,怕给她带来不好的影响。
时至今日,早已长大成人的她,依然无法释怀心底的伤害,回顾过往,她潸然泪下。
很多时候,父母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最终却变成“害了孩子”。很难说,这到底是一种幸,还是不幸。
知乎上,一位网友的故事,令人倍感心酸。他说,
我的父母在我高考完一个星期离婚的。因此,我的高考没有庆祝,高考志愿也没人管,我就随便填了一个。我说不清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没和任何人说起,同学聚会我照样去,聊天、喝酒、划拳,很开心。
现在想想,那或许是一种逃避。
疼痛是有滞后性的,我当时没有太深的感觉,可能是麻木了,只是,我隐约的感觉到,我今后的人生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慢慢的,麻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入骨髓的疼痛。每天,我拼命加班,因为,我不想回家,那个家,不像个家,冷如冰窖,没有一丝的烟火气息,有的,只是,妈妈的叹息和眼泪,还有,消失不见的爸爸。
婚姻走到这一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那个父母拼命想保全的孩子,却受伤最深。
为了孩子,好好离婚
真正智慧的父母,为了孩子,会好好的经营婚姻。而当感情走到尽头时,为了孩子,更要好好离婚。
真正伤害孩子的,其实并不是离婚本身,正如心理学家黄维仁博士在《窗外依然有蓝天》一书中说的:
对某些子女而言,与其让他们留在父母经常冲突、充满烽火的家中,还不如让他们在单亲的爱中长大,心理发展会更健全些。
我的一个朋友,早年离婚,是个单亲爸爸,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他现在是一家三甲医院的外科主任,事业有成,儿子优秀,是个妥妥的人生赢家。
一次酒后,他讲起了他以前的故事。因为生活琐事,婆媳矛盾,他们之间一次又一次的争吵,终归不可调和,筋疲力尽。
于是,在孩子高二那年,他们深谈了一次,决定分手。他们把孩子叫过来,告诉他:我和你妈妈决定分开,你现在已经长大了,你可以自己决定跟着谁。但无论你跟着谁,都不要怨恨,这是我们的事,和你没关系。
在经历了慌乱与无助之后,儿子释然了,他最终选择了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定期会回来看看他。他呢,就和儿子谈谈理想,谈谈工作,有时,也会谈起妈妈,他不止一次对儿子说:你妈妈一个人不容易,你要好好对她。
心理学家说:不要太注意家庭的外观及形式,最主要的,是注重家庭里特有的,充满了爱、温暖与明朗的气氛。
印度尼西亚有个孩子,叫做Azka,在父母离婚后,创作了一组名为《一个破碎家庭的故事》的漫画。
透过这一幅幅纯真的漫画,我们看到了他的开心幸福,看到了他的善良纯真,更看出他父母的宽阔心怀。
他说,人们问我,是不是希望他们能复合?我说不,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快乐。他们虽然不是夫妻,但他们依然是我的爸爸妈妈。
当你能感受到父母双方的爱的时候,这个家就是完整的。
对孩子来说,完整的爱,要重于完整的家。
只要有爱,家,就不会破碎。
离婚之后,如何与孩子相处
美国电影《克莱默夫妇》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在母亲离家出走后,父亲泰德一个人辛辛苦苦的带着孩子。一天晚上,父子俩因为吃冰激凌一吵了一架,孩子哭着躺在床上睡了。
父亲走进房间给孩子盖被子。孩子醒来后,问,妈妈的离开是不是因为他不乖。
泰德柔声的告诉儿子:妈妈很爱你,妈妈的离开不是因为你。她本来早就想离开,但她非常爱你,所以就一直没走。她的离开是因为受不了我,是我的原因,与你无关。
在面对破碎的婚姻时,泰德的做法,能看到他对于婚姻破裂的反思和愧疚,也体现了一位父亲的温柔与担当。
不要诋毁对方
无论我们与对方的关系多么的紧张,我们也不要向孩子传达这样的恨意。要知道,他或许不是一个好的丈夫,但不代表他不是一个好的父亲。离婚,只是夫妻关系的解体,不是亲子关系的解体。
奥巴马的妈妈与丈夫离婚后,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说过父亲的坏话,相反,她告诉儿子,父亲真的很爱他,还给儿子讲父亲的故事,说爸爸有很多优点,幽默、聪明,还有一副好嗓子。
在妈妈的养育之下,年幼的奥巴马有着很好的身份认同,也非常的自信有责任心。
要承担起父母的责任
离婚,不是你放弃养育孩子责任的理由。无论婚姻如何,你依然是孩子的父亲,孩子的身上流淌着你的血液,你就应该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王菲和李亚鹏在李嫣7岁的时候离了婚。他们都没有推卸身为父母的责任,共同抚养孩子长大,一起出席孩子重要的场合。他们真正的做到了他们曾经说过的“换一种方式相处,对孩子来说,我们依然是一家人。”
在父母双方的呵护下,李嫣成长为一个阳光开朗的女孩。
坦诚的告诉孩子事实
孩子虽然年纪小,却也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他们要远比我们想象的敏感,能够从父母的表情和动作中感知家庭的温度。当婚姻出现问题时,与其隐瞒,不如坦诚的告诉孩子。
作家池莉,在女儿10多岁的时候,和老公分开了。为了女儿,她选择了隐瞒,直到女儿中考结束,她才告诉了女儿真相。
出乎意料的是,女儿告诉她,她早已经知道了,和妈妈一样,她也选择了隐瞒。
谎言,虽然善意,却终究会带来伤害。
心理学家李维榕说过:对孩子好的离婚方式,关键是看父母亲的态度。因为孩子是最受父母态度和情绪影响的,父母适然面对,孩子就容易安定下来;父母对簿公堂,孩子就感到被利刀割成两段。
智慧的父母,会为了孩子,认真生活,好好相爱,遇到问题时,好好分手,好好离婚,好好的承担起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共同养育出独立、大气、勇敢的孩子。
即使我们无法做夫妻,我们依然是最爱孩子的父母。
曾经相爱,感恩过去,携手前行,一起扶养孩子长大,做孩子心中最好的父母,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