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穿越历史, 高考志愿如何影响一家三代人的命运

"不管在任何年代,填报志愿的基础都是触手可及的信息。尤其当下,最大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这是1000多万考生与2000多所高校相匹配的前提条件。"

撰文 | 翟文婷

01

1964年,大伯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正在地里跟着爷爷下地干活。他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他是我们老家的第一个大学生。

这个结果他完全没有想到。

北外对考生的要求严苛。他记得其中一条是,五官端正。同学当时拿这条要求起哄,要他去试。大伯当时报的是俄语系,后来得知是被英语系录取。

北外是他的第三志愿。前两个志愿,一个是南开历史系,还有一个是中文系,具体是北大还是人大中文系,时隔57年,记忆模糊,他已经想不起来了。

北京铁道学院也是当时他报考的学校之一,但这所学校对数学成绩有要求,他偏文科,不报什么希望。

这些学校都是他自己选的,没有任何人能帮忙。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晚,他躺在黑暗中,听到爷爷奶奶低声交谈。爷爷希望他能留下来,19岁的小伙子,正是优质劳力一个,下面还有四个弟弟(因为家里困难,老四夭折,老六送人)。但是奶奶坚持应该读书,她卖掉炕上的一张席子,从娘家的舅舅那里借了40块钱,把大伯送到北京。

大伯是时代的幸运儿。两年后,高考被废止,直到1977年才恢复。他到北京读书,也影响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2003年,我在山西参加高考。

那年太特殊了。因为非典,我们被集体封闭了两个月多。全国首次将高考日期从7月提前到6月。最重要的是,因为四川南充县发生考卷泄密,全国启动了备用考卷。结果是考题难度异常变大,第一天考完数学很多人就哭了。

当时报考志愿的方式是,考试结束,开始估分,根据自己的成绩预测和往年的录取情况,填报志愿。

风险点在于,一旦预测分数和实际分数相差甚远,必然影响填报志愿的结果。即便两者误差较小,不清楚自己在全省的排名位置,不知道过去该学校录取了哪一分数段的考生,每个决定差不多都是在走钢丝。

收到学校发下来的高考志愿参考手册,先锁定一个大概目标范围,比如,学校所在的城市,专业备选。然后把自己埋在书里,了解学校的招生计划,从中初步圈定二三十所学校。之后再翻到志愿书的最后一部分,从过去三年所有高校的分数录取情况,比对自己是否有被录取的可能。

全程没有任何可辅助的工具,唯一可倚赖的是人的经验。

因为考题难度增大,非典那年山西文科高考分数线比往年低了二三十分,理科一本线更是前所未有跌到487分。

跟往年分数相比,很多人觉得自己考得太差,不敢报理想中的学校,错失机会。如果当时有排名公布,不以绝对分数为唯一参考值,知道自己的相对位置,结果会不会不太一样?

02

2015年,我的侄女也参加高考了。相比之下,他们填报志愿的方式先进太多,更为透明。分数公布,考生在全省的名次随后也一清二楚,根据历史录取情况,选择相应的学校。

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分数过线,目标就是找到一个与你需求和能力相匹配的学校。侄女的成绩刚过一本线。理想是选一个性价比高的一本,保住更好的二本。

当时她在老家,我在北京。跨区域沟通,我手里没有高考志愿手册,网上找到的信息有限,只能她一页一页地拍照发给我。比对历史数据,划出与她分数相邻的一个区域,从中圈定几所学校。

当匹配成为关键,数据变得非常重要。三代人的高考志愿填报史,是报考信息趋于透明的演进史。

高考志愿虽然每年只有短暂的一两个月需求窗口,但是在关系考生命运的重大决策上,家长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意愿,吸引了很多商业化力量早早入局。这些商业机构有个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数据库产品。

这些公司惯常的运营模式是,高考前去各大高校组织公益讲座,跟家长和学生宣讲高考志愿填报的基本流程、选择学校的原则等等。如果家长感兴趣,花钱买卡,一张卡大概在两三百块左右,里面包含所在省份填报志愿需要的数据。面向C端用户是他们的核心商业模式。

对于学而思、新东方、学大等这些品牌机构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是靠1V1面对面专业顾问填报志愿,收取更高的费用。可以说,以盈利为导向的商业机构放大了高考志愿数据的价值,但对普通考生来说也颇具门槛。

如今,起风了。这两年行业格局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主打免费智能志愿工具的玩家来了。

夸克,本来是智能搜索服务产品,因为他们监测到大量学生、家长对高考相关信息的搜索,注意到用户的这个需求,前年开始推出免费智能志愿填报助手。

也就是说,过去家长和考生需要花几百块获取的数据,现在完全免费就能得到。而智能工具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志愿填报的效率,降低了选志愿的门槛。

一位在教辅机构的志愿填报运营负责人告诉「新芒daybreak」,2018年,她所在公司完成填报志愿收入1亿元,主要是当年高校自主招生计划的服务,其中只有1500万元来自普通填报志愿服务。

2020年,全国有1071万人参加高考。夸克官方数据显示,超过1000万用户查询高校和专业、模拟填报志愿。

而且用户往往会同时使用至少两个渠道查看数据,因为数据的形成过程是人为录入完成,即便经过审查也会存在问题。

上述教辅机构运营负责人说,去年他们在江苏省份购买的数据,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错误。虽然得到修正,但他们很担心是否存在其他问题。所以,用两个数据库做比对,是保证准确率的常规手段。

对于数据的全面、精准,第一年夸克也是经历了摸索的阶段。夸克产品负责人郑嗣寿说,因为了解到背后的复杂性,他们一度没有十足的信心做好这件事。当时他们联系官方教育机构,接入数据,同时内部运营团队甄别校正,直到今年第三年,形成了百万级的数据积累。

此外,他们强调,夸克永远不会在高考志愿服务上收费,为年轻人做好服务,是夸克看中的长期价值。因为是免费产品,C端用户即便花钱购买付费产品,稳妥起见,会同时使用夸克。从这个角度讲,夸克的用户基础更广泛。

03

不管在任何年代,填报志愿的基础都是触手可及的信息。尤其当下,最大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这是1000多万考生与2000多所高校相匹配的前提条件。

信息触手可及,并不意味着填报志愿的难度会降低。

拿今年来说,因为新高考政策范围的逐步扩大,全国有14个省份,涉及43%的考生填报志愿的空间被扩大。简而言之,可选择更多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心仪的大学和专业。

最多的区域,考生可以填报100个志愿。相当于在几天时间内,要从几万个院校专业中选择自己的目标。

这种选择的难度,不亚于军事目标精准打击的要求。而且因为不同地域经济水平不同,家长和考生对政策理解和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不尽相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填报志愿的结果。夸克后台的数据显示,二到四线城市的用户群最广。

所以,在数据服务的基础上,夸克也会提供智能填报助手,根据冲、保、稳,给出考生与他成绩和意愿相匹配的志愿建议。背后需要将涉及填报志愿的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此外也要让智能预测系统尽可能地准确合理。

夸克技术负责人蒋冠军说,做高考服务,内心是沉甸甸的。“我们提供一个高考的智能填报辅助工具,用户会根据信息真正完成填报,这对一个学生和他背后的家庭,可能意味着人生轨迹的改变。”

他们和专家组的老师一起优化体验,流程对了不下十次。因为填报志愿,除客观因素外,也要考虑人为主观因素。符合人性和个性化的填报资源流程是最理想的状态。今年,夸克投入差不多100多人支持新高考的产品和技术。

夸克的智能填报服务,不是取代收费服务。基于现实情况,这会是一个重要参考和补充力量。

对广大考生的收费服务面向人群终究非常有限。

5天填报志愿的时间,一个老师不吃不喝,从早上8点到晚上两三点,平均一人面谈俩小时,全饱和状态,平均每人一年只能服务40个考生。而且一个老师最多同时管两个省,三个省就可能把他搞晕,填报政策有一定的区域特征。种种因素,导致一些机构要么转型,要么只做数据服务。

上述教辅机构填报志愿运营负责人说,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不排除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力军,没有服务人数限制,对于既了解政策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考生和家长来说,凭借这样的智能工具完全可以报出理想的学校。

数据显示,今年,夸克高考服务的总用户达到了2100万,相较去年增长了1倍多。有600万家长和考生使用夸克高考模拟志愿表。高考智能选志愿工具使用量达到7.8亿次,使用AI工具辅助决策已经成为了高考志愿填报的新趋势。

郑嗣寿也强调,夸克没有要取代谁,所提供的高考服务产品只是助手和工具,是辅助决策。“这不代表我要替你做决定。高考填志愿关乎每个人的一生,这种决定需要自己完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