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普通高中的普通老师,大都是新毕业或毕业不久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考试能力也不是很强,倘若从他们中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高考,并将他们的分数加在一起,你觉得能考上吗?倘若是重点高中的优秀教师,考上的可能性倒比较大!
案例分享——高中时,有一道数学题老师都不会做。
我高中所在的学校,是县里最好的学校,但我的数学老师,却是刚从乡下中学调上来的,他的身上有着乡下人特有的质朴,所以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是乡下人。可喜欢归喜欢,但他的解题能力不是很强,有时解着解着自己都不会写了。记得有一次,我有道数学题不会,是最后一道大题,数学老师看了一眼后,就开始“滔滔不绝”,然而到了最后,他犹豫了······
大概僵持一分钟,我也看出了他的尴尬,于是说:“老师,我先上个厕所,待会您再讲给我听吧!”不出意料,他爽快地答应了。我并不怨数学老师,因为数学最后一题,真的很难!你们觉得呢?
优秀的老师,传授的往往是高屋建瓴的指导方针与考试趋向,传授的往往是解题技巧与方法,至于实际考试能力,往往很难与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相比。这不是贬低老师,而是事实。
对于数理化学科而言,优秀的老师与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考得差不多,但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老师还真不一定有学生考得多,甚至还差了不少。记得有一次,我与同学们一同考高考模拟卷,160分的语文,我考了142分,而班级第一的学生考了145分,这让我很“汗颜”······
我建议老师和学生一同参加平时的考试,既能提高自己的实际答题能力,又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何乐而不为呢?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是欠缺考试经验的,他们往往更注重解题方法与技巧,长此以往,解题能力也就下降了。你能解答出此题,和你能在1分钟之内解答出这道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在实际考试中,老师们往往更欠缺“1分钟之内解答此题”的能力。
不要说普通中学的普通老师去参加高考,就是重点高中的优秀教师去参加高考,把各科成绩加起来,不如一个学霸的成绩好,也未必能上清华北大。我不是在贬低老师的能力,而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如果有哪位老师不服输,可以随便找全国一、二卷的历年高考题,在规定时间内做一做,自己给自己打分,再看看当年考生的最高分是多少?这样有一个比较,心里那种不服输的劲自然就没有了。
为什么老师参加高考不如学霸呢?
老师参加高考犹如篮球教练参加比赛一样,经验丰富,但力不从心。学生每天都要练习很多题目,正常情况下,高三学生一天要做6张以上试卷,这么大的运算量,天天如此,学生都快变成学习机器了,而老师的运算能力远不如学霸。在做题时的仔细程度也不如学生,失误率也较高,考分自然不理想。
既然老师考不过学霸,为什么我们还要找老师上课呢?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解题经验丰富,能够把握住书上的重难点,让学生很快就能理解相关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的重点是教书育人,而不是去参加高考,要把这个关系捋顺,不要认为老师有做不来的题就丢人,在学习上,只有不断强化训练和多总结经验,才能考出好成绩。
基于以上关系,老师考不过学霸是很正常的事,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现在掌握的知识比老师的还多,老师有一碗水,学生有一桶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用老师的这一碗水把学生的一桶水引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让普通中学的老师参加高考,只考他任教的这一科,然后把6科老师的成绩加起来,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
从各自任教的学科看,老师的水平也并不高,没有达到上清华北大的水准。
第一、大多数老师在读高中时,成绩并不是特别牛。即使最厉害的那一科,也达不到上清北的层次。如果是在一个县级高中,老师读书时可能是班上前十名。如果是在地级或省级好的高中,老师读书时可能在班上是中等以上的成绩。这一个成绩离上清北还差得很远。
第二、老师在师范大学里,也没有把专业知识学得很透彻,只是一个普通水平。
第三、老师的专业知识领域思维也很狭窄,达不到上清北的思维高度。任何一门学科的思维深度都不是单靠这一门学科知识来支撑的,往往还需要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那些考清北的学生,知识面是非常广博的,广博的知识培养出来的思维层次决不是老师的专一思维可比的。
老师能教出清北的学生,本质上老师只教了70%的基础而已,还有30%的深度知识往往是靠学生自主探索钻研出来的。
能考上清北,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其次才是老师的水平。
我老吴读的高中学校是一个县级高中,至今为止,那个学校还没出过一个清华北大。为什么呢?因为全县最好的学生都到省城名校去了,次一点到地市级最好的高中去了,再次一点的到县城一中去了,剩下的才来这个学校。当年我高考成绩是全校理科排名第22名(1989年高考,总分710分,我考了530分),也只能读一个师范。这就说明,学生自身的素质层次基本上已经决定了他将来要去的大学层次。
老师最大的意义是帮助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我认为老师培养学生习惯的意义大于教学生知识的意义。如果一个老师能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好,那么,学生的成绩就不会很差了。
考试可以反映考试者的大部分专业水平,但并不能绝对反映出考试者的真实水平。
从考试这个角度看,有很多知识之外的因素影响考试成绩。并且,这些知识之外的因素对于老师的影响超过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有时老师是考不过学生的,但应该能超过绝大部分学生。
第一、老师经过多年教学以后,思维模式会发生变化,从追求解题本身转变为追求题目蕴含的知识原理。所以,老师的思维灵敏度会下降。就是通常说的反应没有学生快。
第二、学生与老师都存在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如看错或看漏一个字,断句出现错误等等。前面讲过了,相比于上清北的那些学生,老师出现这些错误的几率更高。这是一种靠其他非专业知识训练出来的品质。
第三、现在的很多考试题目不是考知识本身,而是考查各种应变能力。比如,一道题读半天,读不懂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应试试题中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往往会根据长期的训练直觉去解答,而老师往往从科学性去寻找思路。所以,老师在这个方面是比不过上清北的学生的。当然,我认为这种考试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对于学习知识意义不大。
同时参加高考考试,就老师所教单科而言,老师正常情况下考不过上清北的学生。但是,老师应该可以考过80%以上的学生。
老师的知识水平是达不到考清北层次的水平的。但由于老师长期钻研一门学科,任教的这一门学科的水平应该比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要高。如果老师考试成绩低于80%的学生水平,说明这个老师肯定是没有认真钻研过任教的专业知识的。我也参加过两次老师统一考试。
一次是全县的所有50岁以下的老师,全部到县城实验中学统一考试。分学科安排在不同的考室。那时,我才刚教书一年,高二、高三的教材都还没看完。教高中的老师都明白,不经过高三,你是不明白学科知识的细节的。结果,150分总分,才考106分,全县最高分是128分。当然,这个成绩算是中等,也不是最后的,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考了74分。
后来一次是学校组织的老师和高三学生一起参加全市统考。那一次,我考了满分。不过全校该学科共25个老师中就有4个考了满分。这一次考试,还有几位语文老师因为反对学校对老师进行考试直接弃考,最后开大会被校长不点名批评。但我要为他们鼓掌。老师如果考试,考不上清北很正常。但老师必须要有一个较高成绩的稳定度,就是每次考试都不能低于80%学生的水准。
但从考试这个形式看,我又不赞成让老师参加考试。一个学校最好是校长关心老师,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从而专心从教。
总结语:
能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做题能力,还具有超强的学习天赋。而这些,并不是你努力就能“获得”的。你们觉得呢?